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文福 《钓鱼》2006,(17):48-49
乐在动脑谋钓,法常言有道,干啥务啥,玩钓鱼钻钓鱼,自在情理之中。闲了这么长时间没钓鱼的大脑,储存的还是往日的如何钓黄黑鱼的钓技.到了海上一时半回无鱼咬钩或有鱼咬钩空钩而返,必然要逼迫自己放弃旧的观念、开创新的钓法。这也是我当年当日玩海钓的又一乐事。而新钓法的摸索和成熟,又脱离不开天时、地利的客观条件变化。否则,便难以在应用中奏效。归纳这整日的钓法,大致是贯穿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林海娟 《钓鱼》2004,(13):12-13
张雷——一个十足的钓鱼迷。鱼雷是他的同名,他是钓鱼讨论版上的活跃分子。虽然从钓仅仅两年。却时钓鱼充满了炽热的激情。今年初他开始着手准备携妻游钓全国的活动。6月6日,他与妻子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游钓全国的征程。一路上,张雷先生除了游钓全国各地风景优美的自然水域,尽情享受体闲垂钓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外,  相似文献   

3.
学钓记     
旁皮鱼 《垂钓》2013,(9):76-77
我钓鱼算是个“二吊子”,为哈趣么说呢?因为我总是在别人后面盲目跟风——看谁钓鱼多,我就跟谁学。人家钓鱼,要么事先想好,然后再去钓;要么先去钓,然后回来再想想;而我呢,是那种什么都不想就去钓,钓完了回来就啥也不想的人。如此照猫画虎的结果就是皮毛学了不少,精髓啥都没有。  相似文献   

4.
杨毅 《钓鱼》2009,(7):10-11
七、我的一些有趣的经历 笔者有一刘姓“道”友,入门钓鱼的行当晚了我5年,却年长我5岁。我称其为兄长。此人使得一手好拉饵。但是其他方面的功底却马马虎虎。而他喜欢上悬坠钓的原因,竟然是嫌传统钓法钩上挂蚯蚓速度太慢。拉饵钓鱼卫生干净、上钩方便。他一经见识拉饵台钓,立马喜欢上了这种钓法。而对于台钓的大多数理论,他只是满足于知道个皮毛,缺少深究的动力。我建议他多看看钓鱼方面的杂志,上网去看看高手的帖子、大师的视频。他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实践出真知”。“网上的那些不少是胡说八道”。我与他争论良久,各不相让——得了,以后我当着他的面还是少胡扯,跟着多实践吧!  相似文献   

5.
独门绝技     
张仲斌 《垂钓》2008,8(11):64-64
老李和老王住隔壁,都是钓鱼迷。老李常常到附近的小河碰运气,不图鱼获,只为一乐儿;老王不然,他喜欢到外地农村去钓,鱼虽钓得不少,但费用不菲,而且起早贪黑,老伴有点儿心疼。老李心想“钓这么多鱼干啥!这人心那,为什么总是不足呢!”  相似文献   

6.
郭晓昌 《中国钓鱼》2006,(10):61-62
提起老管,在钓友中间有点小名气。他10年的钓龄虽然不算长,但他钓鱼的乐事却不少。钓友们都说,钓鱼没有老管不热闹,老管来了又怕惹是非。  相似文献   

7.
钓鱼人汪俊     
李洪生 《钓鱼》2006,(15):38-38
汪俊在全国的钓鱼界无疑是一位名不经传的小人物.然而,他在安徽太湖县的钓鱼圈里却声名显赫。他的名气并非完全来自于他的钓技.而是对钓鱼活动的热爱与执著,和对钓友的真诚与热情,学钓以来,总是把自己的钓鱼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在钓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能挺身而出.主动地为钓友分忧解难,真正属于那种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相似文献   

8.
王利 《钓鱼》2009,(9):56-57
钓友小张可是一个冬天杳无音信,也不知在忙乎啥,春天来了他也该复苏了! 中午我接到他的一个电话,他告诉我说:“这一冬天忙乎饭店装修也没去钓鱼,我听来饭店吃饭的客人互侃说,上个星期六钓的不错,周六咱们也去试试?”我心想真是不谋而合呀。  相似文献   

9.
丈夫爱钓鱼,而且钓得特馋,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春夏秋冬。他刚学钓鱼那阵儿,每次钓鱼回来,我还帮他料理一下鱼获。谁知他越钓越没出息,大鱼没钓几条,猫鱼儿却钓回一大堆。 “真是害命哟!”望着那些可怜的小鱼,我总是劝他不要钓小鱼,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好像不把小鱼钓回来,就显示不出他的“高超钓技”似的。终于有一天,我按捺不住满腔怒火,把他的渔具一古脑儿扔到楼下。  相似文献   

10.
东篱 《垂钓》2011,(1):58-59
今年是我开始钓鱼的第三年,正是瘾大的时候,有空没空就想着跑到水边去钓一会儿。印象很深的是颈椎病把我撂倒之前,一次去钓鱼却又不小心“飞”回家,媳妇对此早已经习惯了,只是儿子依旧嘲笑我啥也钓不着。这无疑又一次伤害了我的自尊,于是好汉重提当年勇地和儿子说起我小时候的辉煌战绩,  相似文献   

11.
《钓鱼》2008,(20):71-71
赵锦波1977年出生,现年31岁,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人,职业汽车修理工,自幼与钓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工作很忙,但对钓鱼仍然痴心不改,平时最爱去水库驻钓,可以说白山市靖宇县周围的大大小小的钓场和水库几乎都被他钓遍了。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在靖宇县乃至白山市都很有名气的休闲钓高手。无论是悬坠钓,还是抛竿钓他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大部分时间就都用在了钓鱼上,不管是钓池塘,还是野钓自然水域,他总是积极的支持和倡导者,因此,有很多的钓友都乐意和他在一起钓鱼。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钓友老王对我说:“你听说了吗?老邱头在西郊老侯鱼塘钓鱼,别人半天钓半斤,一两斤,最多3斤,他却钓了十几斤,天天如此。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呀?为什么能钓这么多鱼?”  相似文献   

13.
吴集贤 《钓鱼》2011,(10):46-47
人们把那些特别爱钓鱼的人叫钓迷。我国有九千万人的钓鱼大军,这其中算得上钓迷的起码也有成千上万吧。我有个钓友孙师傅,是个钓鱼人,却又不知道他算不算得上是钓迷。  相似文献   

14.
《钓鱼》2005,(19):20-20
广东钓鱼高手姜耀坚,1969年7月出生。从小喜欢钓鱼的他,在悬坠钓刚刚风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潜心研究了。姜耀坚非常重视基本功的积累,根据广东地区钓鱼情况,他主攻钓罗非鱼。可以说在整个广东省,他高超的钓技,严谨的垂钓态度让大多数人为之折服。除了参加全国各种类型的赛事之外,他几乎包揽了广东和香港两个地区的钓鱼比赛冠军。  相似文献   

15.
陈钢 《钓鱼》2005,(17):48-48
“土行孙“学名叫张宏伟,个子不高,一米六几,年龄不大四十来岁,黝黑的脸庞上始终都挂着~副灿烂的笑容,两颗大大的门牙总是“越位”跑到笑容的前面,他的两条腿总象生了风一样的快,钓位一日三迁,转眼就变,真让人有点捉摸不透。他酷爱钓鱼且钓技娴熟,出钓率高,脑瓜子聪明,想法超人,而且在钓各种对象鱼中又屡建奇功。常言道“神仙难钓午时鱼”,而他却常常是在午时钓到鱼,而且是钓到大鱼。有人说他钓技高,还有人说他“赛神仙”,就这样大家根据他钓鱼的技术和人的长相,  相似文献   

16.
李寒停  马焱 《钓鱼》2012,(10):10-11
河南钓鱼人多,水平较高,大师级别的钓手也很多,而像马焱这样的高手却不多。他年龄不大,学钓时间不算长,但成绩显著,目前已经被中国钓鱼运动协会评为三级竞钓大师。在当今钓鱼比赛中,药味越来越重,小药的妙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钓鱼时如何用好小药,马焱有他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王鉴 《垂钓》2013,(8):83-83
徐军良,1976年7月出生于湖南望城,自幼喜爱钓鱼。四年前,他开始接触台钓,从此一发不可收,平时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和钓友到湖南周边水域一试身手。2012年9月,他首次参加钓鱼比赛,在比赛中,徐军良逐渐掌握了竞技钓法,钓技水平逐渐提高。回忆起最初参加比赛的情形,他说“虽然成绩并不理想,我却从比赛中得到了磨练,从此更加喜欢钓鱼运动,也格外关注各地的钓鱼比赛。”  相似文献   

18.
大力顽 《垂钓》2013,(8):20-35
一场垂钓之约 谷雨时节刚过,鹧鸪菜便邀我共赴郊外钓鱼。鹧鸪莱今年二十六岁,酷爱运动,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寻伴游泳或打球儿,不知何时心血来潮想钓鱼,见我周末时常背两三根钓竿回家,断定我能带他入门,于是寻我钓鱼。“有竿儿吗7”“没有!”“啥玩意儿都没有你拿哈钓?”“我有一颗赤诚的求学之心,我用心钓。”高,实在是高!  相似文献   

19.
《钓鱼》2005,(11):20-20
王永贵,江苏南京人。1965年9月出生。从小热爱钓鱼的他,经常随父亲一起去钓鱼,也是从典型的“大头针做鱼钩”开始钓鱼的一代钓鱼人。90年代,中国开始流行悬坠钓法,王永贵一发不可收地迷上了竞技钓,一边向钓鱼高手请教,一边勤学苦练,以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钻研悬坠钓鱼技术,为他扬名中国钓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8,(13):13-14
今年53岁的侯成胜堪称钓坛常青树。1991年入东峻台钓学习班之前是长竿短线,坑塘河沟湖钓了个遍,手竿拿得起,抛竿玩得转。邓刚、徐银舟入门钓鱼,他是领路人。1998年受聘老鬼钓鱼学校教练,主讲基础钓鱼和野钓。由于习惯于野钓,他在池钓考虑的因素太多,技术上求稳,成绩就不容易冒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