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拟话本小说曾兴盛一时,但又迅速衰微。这与其自身的发展有关,也受当时外部思想环境的影响。从“三言”的创作和传播来看,文人创作和商业利益的结合是拟话本小说繁荣的关键。“三言”建立了拟话本小说发展的基调和写作模式,成为后世拟话本写作的标杆和模拟的对象。但后世的创作不是从深度上提升小说的水平,而是走向了两个极端。这就使拟话本小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清政府的禁书运动中,拟话本小说趋于衰亡。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极盛,《豆棚闲话》,则是其中较独特的一部拟话本小说,与传统话本相比,承现出变异趋势,本文从四方面试述之。一、独特,深刻的反思精神。二、尘世与幻想。三、“以不奇为奇”的新型叙事风格。四、“豆棚”意境-话本小说的新颖情境。  相似文献   

3.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词的征引与创作虽然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叙述策略、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词学观念,以及文体之间互动的一些规律,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从对拟话本小说中词体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的.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清初最好的拟话本作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蒙初二人开拓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表现在: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渔作为清初优秀的拟话本作者之一,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初所开创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极其丰富的。明清时代的金圣叹等人曾对古典小说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明清一些人所谈小说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归纳综合为八十多种,诸如“开门见山法”、“小中见大法”、“绝处逢生法”、“欲擒故纵法”、“旁敲侧击法”、“金蝉脱壳法”等等,不一一例举。近年来,作为小说大家族中成员的微型小说的创作随着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也发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风云动荡的时代。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学发生了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展现出一派新的面貌。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五四”运动以后到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间以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 在我国古代的进步文学中,优秀作家们不同程度地揭露了自己时代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但是他们都没能塑造出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产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以及明朝以后的“拟话本”中的优秀作品,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市井细民。但是“话本”“拟话本”的主人公还只是限于大致属于劳动人民范畴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8.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地位逐步提高。从明清的游民文化和市民文化这两大社会思潮出发以及从作者与读者本体的主观角度出发,结合“莽汉”形象特点,分析了“莽汉”形象及其作用在时代潮流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创作的审美追求及成败得失胡必健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而又迟缓的。自唐人“有意为小说”后,历代小说创作长期在所谓“稗官野史”、“野狐外道”的独特领域里寻找着发展的道路。直至明清两代,随着一批小说作家的出现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2.
郑春元老师的专著《中国文史中的侠客》(合著)于一九九四年十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江湖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中就中国侠客的定义、起源、特征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作了深入的探讨.全书内容包括正史、稗史笔记中侠客的真实活动,兼及传奇小说、话本拟话本小说、明清长篇小说、诗歌暨戏曲中的侠客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期,长久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受危机影响,当时的社会精英特别是文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救世心理。拟话本作家出于这种心理,非常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注重在作品中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使拟话本创作在题材、形式、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前期的“三言”“二拍”等作品相比,思想、艺术水平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小说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金圣叹提出了“因文生事”说,将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并推动了小说理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小说是纯属虚构的故事,而纪实小说却要以小说去写实,似乎违反传统,但以小说写实并非当代作家独创,可以说古往有之。本文试图从我国小说“写实”的传统和明清“时事文学”的创作追寻当代纪实小说的“根”。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理论家,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比较与诠释,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性的_观点,如对“类同与差异”的诠释、“接受与影响”的研究等。这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可以探求这一理论探索的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坛上最为活跃、最有创作实绩的是被称为“谴责小说”的一批职业文人的创作。他们之从事小说创作自然有受到梁启超“小说革命”的启发、影响的一面,但是他们并非是政治家所期许的那种专心于以小说为工具来教化民众的“启蒙者”。从文化性格上来说。他们属于一种“开明的保守派”,“开明”表现为他们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保守”则主要体现为以“传统”批判“时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文体形态的口头文学属性,民间性和明前期拟话本体小说文体形态案头化,文人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的发展和初步独立过程;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过程中创作主旨的案头化以及《清平山堂话本》的丛集形式对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和定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