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接受任务,到动笔完稿的过程。从本质上考察,写作是人的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是情感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1、写作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写作,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的生产过程,思想的生产源自对宇宙本原、生命奥义,即天道、物道、人道的觉知。然而人世间的种种“道”又不是赤裸裸地显现出来的,往往借助一定的人、事、物来反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人们要于恍惚窈冥的物象中搏见道之精义,必须…  相似文献   

3.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4.
空灵,属于我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具有典型的东方神密主义色彩.它作为一个专题论述,始见于清人黄钺《二十四画品》中的“空灵”①,但其渊源却要追溯到老庄.老子最早提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②的“妙在恍惚”的美学主张,这是一种原始的空灵美的观念.到了庄子又分别从创作和接受方面提出了“言不  相似文献   

5.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无时不在探寻着它。老子站在他所处时代的高度,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形成等哲学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杰出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学说。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由道化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道作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就象子由母生一样。所以,道就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特定的范畴。道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体,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  相似文献   

6.
孔子贵"仁",为人道;老子贵"道",乃予"道"以形而上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原理,此原理名之曰"道"。韩非子亦云:"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老子曰:"有物混成(混沌不分),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虚无寂静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许多学者就曾关注和探讨过《二十四诗品》结构理论体系问题,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至今日,此问题仍存有较大争议。通过对《二十四诗品》与《周易》及《道德经》关系的考察,分析了《二十四诗品》中诸品之间的关系。认为《二十四诗品》与《周易》的结构体系有很大的关联性。《周易》中"阴阳递变"和"易变无穷"的观念,《道德经》中"惟恍惟惚,恍兮惚兮"的思想,在《二十四诗品》中都有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9.
徐风 《教书育人》2004,(4):59-59
弄笔墨的人,多少有一点怪癖的。心理学家曾说这是白日梦。曹雪芹写书,谓之梦幻之作,那一本《红楼梦》,就恍兮惚兮,不知是梦呢还是现实,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废名写作,就有点做梦的样子,他写乡下,写痴人,都是半仙半人,半真半假,也引得读者跟着神魂颠倒。  相似文献   

10.
<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它超越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  相似文献   

11.
冬虫夏草     
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的身体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当然,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菌的"培养体",难道是被宠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这种话语的逻辑前提是:相信世界(宇宙)有不为人知的、更不被人操纵的生命规律,亦即,世界是神秘的。世界的神秘性就是拒绝听命于人的变幻无常的意志。世界的神秘性就是它的不可利用性和不可操纵性。在哲学意义上,这是宇宙无限性和完美性的前提和证明,基于此理,老子用恍兮惚兮的"道"、庄子用逍遥的自由主义精神来把握世界的存在。西人史华慈亦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谈"道",含义有三:一为路,所谓道路就是其意;二为行业规则,所谓白道黑道,道亦有道谓此意也;三为规律、本源,万物之宗,老子《道德经》中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谓此意也。当然,佛教中对"道"也多次提到并阐述,一曰平常心,二曰正行,都出自《六祖谈经》,大体意思是明心净性,向善无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境不同,意思也不同。今天我们谈的教师之道,意义综合,内涵复杂,但  相似文献   

14.
官会林 《班主任》2005,(9):27-27
"师道尊严",亦作"师严道尊".<礼记·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  相似文献   

15.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太一"与"道"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本文以为,太一观念源自于先民之灵魂信仰,着重于万物之生命过程,而道则融摄了它,并被推之于社会进程.以太一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灵魂观对老子道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道"唯恍唯惚"的存在状态,"恃之以生"的巨大作用,以及"归根"、"复命"、"守常"的运动方式,都是参照灵魂观提出的.展开道与原始宗教灵魂观关系的探讨,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原始思维,了解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转化以及道家思想向道教的演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性实体我们先看以下老子的几段关于“道”的说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3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这四段话分别说出了道的客观实在性、本原性以及道演化落实为万物的过程。道靠自  相似文献   

17.
一、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美学是真正的艺术哲学。“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大宗师》论“道”,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相似文献   

18.
释道安对老子本体论的承接有二无为道体,道不可言.他对老子本体论的改造亦有二一,老子之无可以生有,无的本体在先性乃是事实上的;道安之无则不生有,为全然之"空",其在先性乃是逻辑上的.二,老子认为语言虽不能言道,但可言具体事物,仍具一定的实在性;释道安则认为唯有彻底破除语言具实在性的观念,才能见到"真如".  相似文献   

19.
那棵"成精的老树"昭示了人与树、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奇,昭示了报应的灵验、屡试不爽。这样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说到因果报应,人们常常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因果报应很可能与"道"一样,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时而好像灵验,时而又并不立竿见影的神秘之事。而所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不也常常并不那么屡试不爽、颠扑不破么?另一方面,当人们因为相信因果报应才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行善避恶时,不是充分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信念对于维系社会道德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吗?  相似文献   

20.
望字拆字     
写字的时候,忽然出了神,那些非常熟悉的汉字一一变得陌生起来。恍恍惶惶地看,眼前这些字变得非常有趣,非常在理。偷闲将恍憾写在下面,胡说八道,仅供游戏,与汉语兴书造字法无涉。聊以自慰地想,这是洋人学中文的好教材哪。一在中国人看来,一是基本的,起初的。所以平,所以深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人的1是站着的,不牢靠但较有动感。一,它允许二三叠起来.有积累的快乐。西人的1,是数字的魔术,所有的阿拉伯数字,都是1的变体。囚。几乎没有比它更简单的字了。一撇一捺,是个稍息的姿势。人的头被忽略了,手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