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2.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3.
改文章刍议     
文章的删削修改,如同衣帽的剪裁葺补一样,必不可少而又技术性强。文章大师可以说都是“高级编辑”,一生中的许多光阴是在这种剪裁文章的生活中度过的。文章的修改过程又是一个多思多想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成于改”。这里仅据某些改文轶事作些粗浅议论。一议自改己文。法国作家大仲马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亲生儿子”,由此可以想见人们对自己作品的爱惜之情。几乎所有名家都对自己作品或文章的问世持审慎态度,这里  相似文献   

4.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5.
稿件写出后,一定要修改,这是最后定稿之前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修改的目的是为了去粗取精,增强文章或报道的表现力。可是,有的同志认为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两者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写”文章,这里面已经包含了“改”。中外许多著名作家、记者,无一不是在修改文章上狠下功夫的。许多人都读过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可是,一些人并不一定知道作家在初稿中是怎样为玛丝洛娃安排婚事的。起初,托尔斯泰描写了玛丝洛娃深为贵族老爷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感动,居然不念旧恶,同聂赫留朵夫结了婚,双双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在审阅初稿时,托尔斯泰对玛丝洛娃的  相似文献   

6.
薛宝海 《视听界》2008,(2):118-118
上周的《南方周末》作了“浩然去世”专题,这使我想到了几年前也是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抨击浩然的文章。那是针对浩然“发文说自己是农民作家”,文章言辞激烈,读来很爽,更精彩的是文章结尾:“全国农民在文化大革命受苦受难的时候,你浩然在干什么?在享福!在作威作福!你也敢说自己是农民作家,呸!”  相似文献   

7.
看了标题您也许会感到惊讶,不用笔怎么写文章?您听我说一说。几年前,我迷上了“爬格子”。这的确是份苦差事,且不说写稿要构思选角度,单是“写”就十分艰难,写了改,改了抄,抄好了又改,把个稿纸改得乱七八糟。于是,自己有时就想,要是写出的文章能够一次成型,可随心所欲地修改又不留痕迹该多好哇!  相似文献   

8.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赞称“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称赞“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书界采风录     
《新民晚报》近日发表叶路的文章《除了拍卖,作家还有多少权益?》。文章说,近来国内有许多作家对文稿拍卖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一字×金”的消息,更是令众多作家怦然心动。但是,在把稿子寄出之前,请作家再考虑一下,你了解著作权法吗?你知道伯尔尼公约吗?你知道怎样才有可能维护好并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相似文献   

11.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12.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5.
4、“一字之师”与“不刊之书”记得在一家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上,作为“作者”的我曾谈了如下的意思:说是自己能够为该杂志写点东西,主要是靠了两条——一是逼出来的,履行“君子协定”到期交稿;二是改出来的,编辑部的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故借那个机会,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此话一出,四座哗然,以为我在同大伙开玩笑。其实,于我实实在在是出自自己的本心,也可以说是出自自己的经验——文章的的确确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17.
修正自己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0):54-54
有人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敌人,尽情修正与砍杀。虽然二者说法不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应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要在不断挑剔自己中成长。修正自己,需要一种自我批评精神。要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当然是一件难事。宋代诗人戴复古就有“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的感叹,想必修改文章尤其是修改自己的文章之难了。曹雪芹在修改《红楼梦》时,就有“披月十载,增删五次”,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苦衷,可见修改自己文章之苦了。修改文章作为写作中…  相似文献   

18.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19.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20.
后魏的学者祖莹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同死人共生活也。”(《魏书》)“机杼”的本义是织布的工具,这里是指文章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写文章,自己应有自己的结构安排,应该有目己的风格,不然的话,我们还能够和死人共生活吗?这是提倡作家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文章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只是模仿古人死人的东西,事业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