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的女作家。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选择她笔下几类最富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将其放在一定历史与文化时空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寡于情、陋于质的共性特征。分析他们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女性唯有在经济上、精神上独立。才有可能得到男性的尊重,才能摆脱被奴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女神”到秦汉后“女妖”的整体变形,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的变化一由采集到农耕和狩猎,男性取代女性成为重要劳动力;其次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儒家文化妇女观的确立和由男性性焦虑所导致的妖魔化女性的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及中国特色的低层次、多神教的封建迷信观念的盛行。男性性焦虑是论文试图阐释此问题的崭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男性叙事者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明显的正反两大阵营。“贞女烈女”是贞烈观念的化身,是正面女性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他们被作为道德、忠义的推动力量,义无反顾地承担着本该男性承担的政治忠义;反面女性形象中的典型代表“妒妇淫妇”本是被摒弃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然而不论是呈现出疯狂色彩的酷妒女性,还是无史可稽的淫荡女性,都无一例外地被“存在着道德偏见的评价”视为正常人性之外的“另类”,他们小小的失德也被赋予了颠覆江山社稷的“威力”。这都使得人物形象失真,不符合人情。究其原因,是男性以道德观念来演绎女性形象,致使女性形象成为“女德”的传声筒,丧失了类型化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性的深度感”,类型化塑造法与女性道德的简单捏合,使女性道德与人性背离本质,也向我们昭示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道德的非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作家发展成女性主义作家,壮族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脉络:从写女性到女性主义视角的自觉运用;小说人物的变化,包括女性形象的变化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等。女性从完全依附男性,到依靠男性指导即“被救”,再到独立自主即“自救”,乃至救同胞,救男性,女性不断地与男权社会抗争着,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作家发展成女性主义作家,壮族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脉络:从写女性到女性主义视角的自觉运用;小说人物的变化,包括女性形象的变化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等。女性从完全依附男性,到依靠男性指导即“被救”,再到独立自主即“自救”,乃至救同胞,救男性,女性不断地与男权社会抗争着,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电视节目“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现象。凤凰卫视的电视访谈栏目《鲁豫有约》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推出了众多新的女性形象。她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性,但是却引发了更多人的追捧,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女性这个群体。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实商业逻辑占了主导地位。其表现为,受众关注大都集中于女性群体中的“个例”,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呈现“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抑制。  相似文献   

8.
“样板戏”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样板戏”的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女英雄的形象,表面上女性的地位被提高到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地步,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本文从“样板戏”的女性形象入手,试图分析女性形象和所折射出的男权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说到尼采,人们往往记起他的一句话:“当你和女人打交道时,不要忘了带鞭子。”尼采的确是以敌视女性著称的,不过他还有一句知名度不那么大的话却是至今值得人们深思的至理名言:“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这种父系文化审美意识的长期统治和历史积淀,给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虽然绝外非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但却都是清一色的美人胎子,这种美完全是由男子的性意向规定的.几乎都集中在男子的性心理满足上。父系文化观念力图把女性美纳入自己的价值系统之内,这种长期的单…  相似文献   

10.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于那个英雄时代的女神与妇女等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女神还是女人,她们女性意识都还没有萌发,处于屈从和附庸的地位,女性用男性的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被缚在男性的尺度之上,成为了男性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零余者”是郁达夫小说中的形象,是对社会的批判、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自身的批判、男性的批判。男性的自我意识、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显示了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性的觉醒是女性解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交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但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却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有很长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一直作为“第二性”而存在。在当代文坛,“女性文学”以自己女性的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属性。本文探讨了女作家池莉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通过打破“家”的藩篱、向男人“复仇”、攻占男性理想的制高点来实现自我觉醒的几重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cauvoir)在她的《第二性》(The secondsex)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则处于破主导和被决定的地位。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在这里西蒙阐述了女性在男性文化的审美意识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显然,女性通常是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是以男性的配角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所以,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历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按照男性的需求来描述的:美丽、温柔、纤弱、被  相似文献   

16.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神话向我们描绘了广阔的古希腊社会生活画面,其中众多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如何从主宰创造的女神转换为男性的配角的。其轨迹大致是从至上女神——男神家属的女神(妻子、女儿)——男性英雄的财产,社会历史从女性拥有话语权的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父系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就从操控一切变为一切都被操控了。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被孔子评价为“思无邪”。《诗经》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描写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爱情的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女性形象为《诗经》增添了绚烂夺目的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逆来顺受,没有地位和自由”的思维定势的一个颠覆。  相似文献   

19.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男性对妖妇的恐惧是男人心中的阉割焦虑使然。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往往会塑造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拼搏成功的女性形象,借此唤醒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主体自觉。然而,女性叙事也会陷入一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在男性权力场域中,女性试图挣脱男性权力的束缚,但途径是“矮化”部分男性形象,结果是获得男性共识中的权力。本文以《后翼弃兵》为例,分析小说中成为“女王”的女性形象以及被牺牲的母亲形象,讨论小说中女性叙事呈现的困境,并探索小说以国际象棋为媒介反映女性性别困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