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冬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相似文献   

2.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是西周册命礼最完善的篇章之一,对其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详细地了解当时的册命制度。铭文"受令册佩以出"一句虽无疑难字词,但其句读历来存在争议,利用新出金文用例结合文献判断,该句当断为"受令册、佩以出","令册"与"佩"同为"受"之宾语,"佩"当指赏赐的命服。册命时当面赐予命书及命服,而命书及命服之外的赏赐物品则在门外,并非当面授予,故云"受令册、佩以出",这一记载正与《仪礼·觐礼》所载相关礼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中國古代的年終蜡祭是爲傳統的感恩節,其索享先嗇、司嗇、百種、農官、郵表畷、禽獸、坊與水庸八神而祭之,並及先祖、五祀,遍涉天地萬物與祖先神明,體現了先民博大的宇宙觀與仁至義盡的人文關懷。蜡祭之儀節先蜡而後臘,並以田獵之物爲牲,爾後行飫禮而正齒位,目的在於感謝天地萬物神明之恩助有年,勞農以休息之,使明孝悌德行。古蜡、臘分明,秦以後以臘代蜡,漸失其禮,今之臘祭臘八,僅其孑遺而已。西周之蜡祭可據辛鼎銘文得以揭示,祭名本作"罝",主行獵獻牲,其儀節儀注皆與文獻所載密合,這是我們第一次從金文中辨識出西周的蜡祭。周人以行蜡明德,並以仁德作爲作人之標準,祈願以德傳家,萬年爲人,足見西周社會崇德明禮之風尚。  相似文献   

4.
<正>《圣学宗传》是阳明后学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为传扬心学所著的学案体的学术思想史书。此书共计十八卷,大体可分为四部分:其一,传说时代的人物,主要包括三皇五帝、伊尹、傅说、文王、武王、周公等;其二,宋以前的儒者,主要人物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孟子、荀子,还有汉朝的董仲舒、扬雄,隋朝的王通,唐朝的韩愈;其三,宋元诸儒,包括"北宋五子"、朱熹、吕祖谦、杨简、陆九渊等;其四,明心学儒者,主要有王守仁、王畿、  相似文献   

5.
《尚书·洪范》突显出来的治道精神,可以看成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新生的周王朝在取得政权之后无疑亟需前朝的统治经验,殷商遗族箕子向武王陈述的"大法九章",就在于构建"无偏无颇""无有作恶"的王道政治秩序,以期达到"彝伦攸叙"的社会效果。通过爬疏"洪范九畴"中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中国伦理本位的发源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理性的长成,这对于深入理解儒家人文主义与王道政治理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對儒學天人關係的解讀主要有"合一"與"二分"兩種模式。三代時期的"天"經歷了"帝-命-德"的演變。孔子、孟子、荀子對天人關係的論述具有多種面向,不可一概而論。"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都以修身爲目的,二者可以共存,本體論之"合一"與工夫論之"二分"是相輔相成的,"分合"的"兩行之理"體現了一種整全面平衡的認識論。  相似文献   

7.
黄彰健一生勤治經、史,著述豐富。他從1973年起參與臺灣學界"周公是否稱王"之争,相繼發表四篇重要論文,集中討論"周公受命問題",並貫串於他後半生的經學史研究。黄彰健從《尚書·金縢》篇中發掘"周公受命"之義,並會通《尚書》周初各誥,提出周公受三王之命攝政稱王的新説,試圖裁斷兩千年來的經學懸案,可惜立説過於新奇、失之穿鑿,難以令人信服。不過,他通過重新解讀《金滕》《君奭》等經文,證明《大誥》《康誥》各篇"王若曰""王曰"之王確指周公,並檢核《尚書》周初各誥次序、鈎稽周公從攝政到歸政的事迹,爲探討周初重大史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名气不可谓不大。然而,其"祖居地"在何处,"出生地"在何处?却鲜为人知!据史料记载,伏羲为陇西郡成纪县人。于是,以"成纪县治"为依据,一个"羲皇故里",便有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甘肃静宁,一个是甘肃秦安,一个是甘肃天水。试问,这三种说法,哪一个说得对呢?答曰:都不对。原因之一,忽视了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成纪县治起初在静宁治平乡刘家村,唐代开元年间  相似文献   

9.
王彪 《华夏文化》2014,(1):27-28
<正>"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  相似文献   

10.
陳夢家先生認爲商代君王爲"群巫之長";因爲在文献所見的"巫"的職事(如祝、预占禍福,治療,占夢、舞雩)和甲骨文所見的商王之職事相似。但是,陳夢家先生忽略了兩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與"王"字是分開的,而且巫與王無法互相取代。陳先生以後代周  相似文献   

11.
正郭姓是一个多源流、多衍派的姓氏。这其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是出自周朝王室分封的古虢国郭氏,几乎占中华郭氏总人数的百分之八九十;古虢国郭氏,绝大多数人又自认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对郭子仪的功勋,历来都有很高的评价:"名压吕望、周公之声望,勋胜齐桓、晋文之霸业,自秦而汉,勋力之盛,无与伦比。""德完道粹,完名高节,哀荣始终,独著于史。""千古人  相似文献   

12.
正山东泰安岱庙配天门西侧有一通碑,上有何道生的题记:"嘉庆五年,青龙在叹,升枋建卯之月,日次壬辰,巡济宁漕务。山东道监察御史、灵石何道生以阅泉至泰安,恭谒岱庙。同来者靖江郑锡琪。""青龙在叹"用于纪年,为十二地支"申"的别称,嘉庆五年为庚申年。""通"视"。此二处知晓后,这篇题记的意思就很明晰了。先认识一下题记的主人公何道生。  相似文献   

13.
正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立秋三候分别为"凉风至""白露降"和"寒蝉鸣"。前两候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关,第三候与昆虫的活动变化有关。"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元吴澄《十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下简称《集解》)云:"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  相似文献   

14.
"德性之知"的提法是理學"成聖"工夫論中一個核心問題,與"德性之知"相對應的概念爲"見聞之知",德性之知見聞之知的對分是普見於中國儒釋道思想中的一組概念的變形。大傳统的三教論述中,都曾提出一種由心體發出而可切入物之本來面目的無知之知,與此"無知之知"相對照的即是由感官發出的"見聞之知"。儒家兩種知的分别始於張載、程頤,兩種知的提出和兩種性(羲理之性、氣質之性)的提出乃是同一套工夫的兩個面向,@是一種對新的人(亦即人的無限性)的想象,它們啓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臨。本文探討底下問題:兩種知的内涵,朱子何以避免使用"德性之知",王學的良知與德性之知的關聯。本文除了涉及理學史的脉絡外,也探討了"知悟性"、"物自身"理論的問題。  相似文献   

15.
南宋中兴以来,功臣配享的特点是既祔即配。但是,宋宁宗祔庙后,配享功臣便搁置不议,达十年之久。就当时情形来看,赵汝愚有策立宋宁宗之功,史弥远有策立宋理宗之功。对理宗与史弥远而言,史弥远成为配享功臣,既关乎理宗继位的合法性,又可掩盖史弥远废弃济王后又将之逼死的失德行为。因此,二人有意搁置这一配享大事,以待史弥远逝后议定。对于这一安排,道学士大夫早有不满。在理宗亲政后,因济王案而与史弥远决裂的这批士大夫重返朝堂,从王朝礼仪、皇权的合法性、公议三方面向理宗施加政治压力,最终促使赵汝愚配享太庙。宁宗庙配享功臣的长期搁置并最终议定赵汝愚,显示出道学对理宗朝政治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幽王废嫡立庶,酿成地方诸侯与西北戎人的联合灭周祸事,连带引发两周之际的政治地理危机,不仅由此开启诸侯竞相争霸的历程,而且随着岐丰大本营的丧失和周平王权威地位的下坠,为西周王政向春秋霸政转变打开了缺口。一方面,周末政治空间失序,以洛邑为中心重构新的封建藩屏网络,为中原郑国的崛起提供了地理优势;另一方面,拥立周平王并辅其东迁成功的二号人物郑武公,一身兼领王官伯与方伯双重身份,在秦、晋等大国受困于内忧外患的空档期,大兴“尊王”之举,复有“正东方之诸侯”的机遇,积极实行联盟策略,实已开启霸政先声。至其子庄公时,郑因桓王夺政事件而丧失一贯的王官伯地位,更全力向外服诸侯和方伯身份转型,结强援、伐弱旅、败戎夷,乃至“逐王于葛”,堪称小霸列国间。然而,郑庄霸业是以挑落王室权威、败坏旧有传统而以强力实现,难以得到诸侯公认,最终因庄公谢世后郑国内乱而无以为继。自此以后,春秋霸政进入一个力、德相配,尊王、攘夷并行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7.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逍遥游》中,具足"悲"、"智"、"修"三种情怀。所谓"悲",是指庄子在其所生活的战国中期,广大阶层的知识分子悲惨的生活命运,使得庄子拥有着深刻的"悲悯"情怀;所谓"智",是指庄子巧妙的利用"小大之辩",来顺理成章的引导世俗之人发现功名利禄背后的卑微和不值;所谓"修",是指庄子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从强压多灾的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根除对于"功""名"的执取之心,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常说自己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但在西方人眼中,为世界带来深刻改变的中国发明其实只有两个:一是火药,二是马镫。火药使人类的战争态势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器为王的热兵器时代,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当来自中国、波斯和欧洲的娴熟技师们将中国火药、穆斯林喷火器和实用的欧洲铸钟技术融于一体的时候,他们制造出了大炮。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革新,催生出从手枪到导弹的巨大的现代武器库。而马镫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靴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先秦時期"别囿"觀念的源流,剖析宋鈃、尹文、慎到、莊周、荀况等家的别囿說,并指出惠施與鄒衍所倡"厤物"舆"推物",亦表現出破除成見、去除囿限的意圖。在結語中,作者更將戰國諸子的别囿說分爲主心術、主法術及尚理智三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