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珊珊 《寻根》2022,(2):58-62
清代河南民间演剧的主要类型 民间演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因其娱乐、慰藉的特定功能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演剧最开始与祭祀神灵有关,是祭祀仪式的一种.因古人尊崇诸神,祭神酬神是必不可缺的活动,而演剧的形式多隆重热烈,正可以调动民众情绪.到清代时,戏剧的发展民间化、世俗化、地域化趋势不断加强,民间演剧在此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2.
正位于晋南地区黄河、汾河交汇处的后土祠,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祠庙,方志中记载"其祠庄严宏巨,为海内祠庙之冠"。当地的后土崇拜由来已久,金以前盛行国家祭祀,金元两朝改为皇帝派官员祭祀,明清时代"沦为"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本文拟以后土崇拜的渊源、祭祀沿革为主线,探究后土祭祀由皇家主持转为官方推行并最终成为民间信仰的变化过程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3.
肖伊绯 《寻根》2021,(3):34-40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  相似文献   

4.
两宋地方社会中祭祀先代帝王的风习既与朝廷礼制不同,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民间神祠信仰。祭祀对象与祠庙地点都不受国家礼典限制,特定地域内的信仰风习以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为依托。只有国家礼典之外的先代帝王祠庙才会得到赐额、封号,这是因为朝廷祭祀先代帝王的动机与封赐不同,两者关注的“功德”也有实质区别。基层民众祭祀先代帝王祠庙的活动富有功利性,地方官在到任告祭与祈祭禳灾时则会将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与现实需求相关联,用理性逻辑包装功利的祭祀动机。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6,(5)
正中国境内庙宇众多,诸神共奉,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其中,祠庙建筑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是民间祭祀和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龙天庙是祠庙建筑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内。龙天庙究竟为何庙,所祀何者?有人直接将其当作"龙王庙";也有人将"龙天"一词作"真龙天子"解,认为该庙是祭祀汉文帝刘恒或后汉皇帝刘知远的;还有人  相似文献   

6.
冯大北  张秀春 《寻根》2006,(6):11-17
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或称广济王,或称灵著王。祭祀开漳圣王的信仰习俗,盛行于今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开漳圣王信仰,根据祭祀场所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庙祭、墓祭和家祭。家祭是指陈姓后裔在家庙里祭祀其先祖。属于祖先崇拜系统。庙祭则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6,(1)
正早在宋代,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就曾修建了黄氏宗祠。明代夏言请求天下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后,徽州民间兴建祠堂进行祖先祭祀达到一个高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唯新安为盛。"(项:歙县《桂溪项氏祠谱》,"附祠记",乾隆二十年本)各县境宗祠祭祀风俗为盛。如绩溪县"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6)
正侗族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是几千年来侗家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产物,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侗族民间祭祀活动的原动力是民间信仰,这种信仰是历史积淀的延续,是客观世界还未被人把握之前人们的心理安慰和精神信仰。侗族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贵州省天柱县溪口村至今还保存着春节祭祀的习俗。通过对溪口村春节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史瑜君 《寻根》2023,(1):34-37
<正>一民间信仰,是民众自发地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产生的一套崇拜观念、行为和相应的仪式,其观念、仪式等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苗族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不同地区的苗族民间信仰不尽相同。在多民族长期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禾库苗族形成了复合多元且极具特色的地方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温州民间神祇信仰众多,史上处于国家主流意识控制的边缘地带、浓厚的图腾和信仰传统、移民性的历史传统、功利性的文化传统是造成温州民间神祇信仰众多的主要原因。蕴含在神祇信仰下的民众意识有:对自然的依赖意识、慎终追远的宗法意识、报恩意识、孝悌道德伦理意识、因果意识、优良官宦需求意识、美好人格追求意识等。民间神祇信仰在市民社会生活中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某些消极作用。民间神祇信仰呈现出良俗将仍处于强势地位、民间神祇信仰中的文化意蕴会得到进一步彰显、部分民间神祇信仰活动迷信色彩会更加浓厚、功利性特征必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新的信仰内容和形式会不断出现的态势。要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祇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信仰传统,本文利用方志资料,对清代温州府境内的民间信仰分为天下通祀、地方祀典及祀典之外的民间信仰三类进行概括、介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民间信仰与国家祀典的关系,指出清朝政权通过吸收部分民间信仰进入祀典对百姓进行教化,而民间信仰又尽量迎合国家祀典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所谓民间信仰,即广泛传播于大众之中(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上层统治阶级亦相当流行),无一定规范的教义、仪式、布道场所,无严格组织形式和森严约束力的民间宗教。这种民间宗教,必须具有某些约定俗成的礼俗和团体成员内部一致认同的某些规则。由于采取了一些民众所喜...  相似文献   

16.
陆星瑶 《寻根》2021,(2):65-71
黄大仙是我国东南沿海民间普遍祭祀的道教区域性神明。黄大仙作为神仙受到民间祭祀,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黄大仙信仰远播东南亚、美洲、欧洲、澳洲等地,成为世界华人中极具影响力的尊神之一。金华市的黄大仙传说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6)
<正>一"闹春田"又名"抬烂泥菩萨",现在也作"关公文化艺术节"。它是福建省长汀县客家民俗文化的庆典活动,源于长汀县举河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是由全村民众共同参与的民俗节日活动。起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有关于它的各种传说却代代相传,其民俗活动也沿袭至今。闹春田民俗活动源于长汀县举河村,与关公信仰紧密相连。说起关羽,大多提及三国著名领将关羽或者"关老爷""武帝"等,在长汀,关公作为民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7,(3)
<正>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一种石神信仰,即民众对体形巨大的山体岩石的崇拜。如羌族有白石崇拜,仡佬族有巨石崇拜,壮族有逢年过节向石神烧香致祭的习俗,白族民间则流传有"白岩天子"的神话。石神信仰源于山体崇拜,正如乌丙安先生所指出:"首先是人们敬奉那些奇异的巨大  相似文献   

19.
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随着观音信仰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相关"疑伪经"和各种"观音灵验记"的出现,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苦难大众把观音菩萨奉为"救世主",致使观音信仰在中国民间广为盛行.唐宋至明清,"变文"、"宝卷"讲唱观音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广泛流布,观音道场、观音庙、观音山、观音洞等纷纷营建,形成了中国化的观音,使其信仰愈演愈烈,至今仍在民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四川省遂宁市利用当地的观音民俗文化资源,打造"西部观音道场",以此突出地方文化旅游特色,即将成为西部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田探 《华夏文化》2010,(1):45-47
<正>信仰体现了个体对生命最高价值的追求。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中国民间信仰在农村根基深厚,影响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在广大农村民间信仰成为非常活跃的现象,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因而,关注民间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