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进攻明朝,长驱直指四周无援的孤城宁远(今辽宁兴城)。后金兵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但明军凭坚城护卫,11门西洋大炮不停地发射,后金兵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2.
在明与后金的诸多战役中,明连连败退,惟宁远一仗以后金失败明朝胜利而告结束。此胜固然与后金政治军事上的错误及宁远军民的奋力抵抗有关,但也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前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孙承宗的作用。孙承宗在宁远战前整顿辽东防务的过程中,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力排众议,议守关外,确定主守宁远,并任用干才修筑宁远城池,建立宁锦防线,为宁远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伐明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之前,后金军在与明战争中不断取胜,大有马上置明于死地之势。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对明政权仍欲兴兵灭之。天聪元年(1627年)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曾三次迁都。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从建于万历十五年的费阿拉城迁至赫图阿拉;第二次是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  相似文献   

5.
一公元1618年,满洲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攻取抚顺、河清二堡,揭开了后金与明朝战争的序幕。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一鼓击败明军的四路围攻,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1621年,后金以锐不可当之势,连下沈阳、辽阳等辽东七十余城。第二年,后金又乘胜进兵,攻取广宁,迫使明兵遁逃入关。从公元1618年到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统帅着八旗劲旅,所向披靡,打得明军一败涂地,在短短的  相似文献   

6.
从洪武到万历初年,明朝政府统治下的辽东基本上是安定的.但是,到万历后期,努尔哈赤在建州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后金步步进取,明军节节败绩.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金与明对峙的局面形成.明失辽东的原因很多,就其内因,主要是明王朝的腐败.而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东林党与浙、齐、楚等党的斗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对此,明末清初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衰落,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结束了对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打响了夺取辽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明金战争是在清王朝建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权之间的生死搏斗。作为战争双方,明朝是为了消灭新兴的后金政权,恢复其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旧有统治,而后金国则是为了摆脱明朝的统治和压迫,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并从明朝手中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①②③④赫图阿拉老城努尔哈赤所建后金政权的第一个都城遗址,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苏子河与二道河汇合处左岸。该城始建于明万历31年(1603),后金天聪8年(1634)改称兴京,与辽阳、沈阳并列为清初关外三个都城之一,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  相似文献   

9.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方震孺入辽、事辽、离辽的功绩与原因,从方震孺临危受命,到前线了解军情,化解矛盾,并成功招抚祖大寿为我所用,成为辽军主力,驻守宁远城,方震孺实现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策略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在太子河东岸,曾经有座辽阳东京城.公元1621年,女真人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从北边的都城新宾迁到这里.安定不到四年,努尔哈赤又说服众人,要继续向南再建一座新都城.  相似文献   

13.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正>①②③④赫图阿拉老城后金政权在东北建立的首座都城遗址,号为兴京,位于今辽宁新宾县境内。系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称帝登台受贺之所。附近的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伯、叔等人。永陵与沈阳福陵(东陵)、昭陵(北陵)并称"关外三陵"。图①③为赫图阿拉老城的东门城墙,图②④为南门口城墙。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生活分布在辽东地区,而建州女真自明初开始也逐渐聚集到辽东东部、北部地区,距离辽东汉人聚集区越来越近,满、汉民族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其结果必然引起女真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了便于控制新占领地区,将大批的汉人迁往后金之故土,并加强了其民族歧视政策,于是辽宁地区汉民被迫纷纷选择外逃。但随着皇太极即位后,后金政策的修正,以及其对关内人口的掠夺,又使得大批汉民充塞到原女真居住的地区,巩固了后方。所以,明末清初的东北地区呈现人口流入与流出的双向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皇太极为后金汗努尔哈赤第八子,世称四贝勒,1626年嗣汗位。践位十七年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政权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系列改革中,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起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一任何社会改革,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皇太极于天命末年(1626年)继承汗位时,后金社会经济凋蔽,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对明之战受挫;特别是努尔哈赤晚年推行屠戮汉人的错误政策,使后金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以民族矛盾最为突出,蕴育着严重的危机。这不仅使入主中原的目标愈见渺茫,而且使后金在辽东的统治亦显得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皇太极改变了屠戮汉人的政策。天聪四年二月谕曰:“天  相似文献   

17.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甲申年(1644)4月22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相似文献   

18.
在清王朝兴起和入据中原的过程中,有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619年(明万历47年)的萨尔浒之战,第二次是1641年(崇祯14年)的松锦之战,第三次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的山海关之战。萨尔浒之战后金汗努尔哈赤打败了明辽东经略杨镐四路大军的进攻,随后进入辽东,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形势,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清胜明衰之始,松锦之役清太宗  相似文献   

19.
旅顺是海路咽喉,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与后金为争夺旅顺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后金占据旅顺,解除了后顾之忧,并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明朝丧失了旅顺,使第二战线失去了基本保证,在军事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相似文献   

20.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