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一)理清文章线索,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3.
两个我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感到很好奇吧.我就是我,怎么会有两个呢?读了我的文章,你自然就明白了。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正面的我,另一个是负面的我。在我的心里,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我:一个积极上进,听话懂事;另一个却不思进取。自私自利。它们总会在我面临抉择的时候,跳出来争论一番,而我的行为又总会被它们争论的结果所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题目好像人的眼睛,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神。所以,分析文章内容,如果从题目入手,会很容易地抓住文章的要害。一般来说,从理解题目来认识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看题目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有些作品的题目很隐晦,很难一目了然,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可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弄明白它所具有的象征含义,那么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曹禺的戏剧《雷雨》,故事的整个情节都是在雷电交加的暴雨之夜进行的。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并且把题目也命名为“雷雨”?主要是因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也就深刻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题目阐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人应该明白三件事: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而人生的纠结,往往源于在平衡这三个问题的次序时出现了混乱。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相似文献   

6.
乍看“生命的三分之一”这个题目,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将文章粗读了一遍,回头再看,总算大致明白了作者想说的道理:希望读者不要虚度年华,要珍惜夜晚的时间。作者怎样做到只用九百多字就将一个严肃的大道理说清楚,使文章有说服力呢?让我们再次认真地阅读吧.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回忆》是一篇明白如话的现代文,字词句没有多少好讲。这样的课文怎么教?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多活动。我安排的教学程序为: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文章段落;课堂上重点分析讨论母亲的形象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搞清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这篇文章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短时间的酝酿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经过互相补充纠正,很快总结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本文通过追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表达了朱德同志对母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在《读者》月刊上,我看到了一篇题目叫《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的文章,便细细读起来。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还有一群正在准备中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是在写荔枝,如果不是,那它主要写什么?【解决方案】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但细读过后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思人,托物寄情。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在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难点提示】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解决方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那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见、尝不到她最喜欢吃的荔枝了。我多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如此鲜灵的荔枝,能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啊!【素养提升】1.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需要     
给天下的儿子出个题目:母亲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也是一个复杂的题目,更是一个苍凉的题目。从来是母亲问儿子:你需要什么,很少有儿子想过母亲  相似文献   

11.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有人问:《母亲的回忆》明明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为什么要把题目写成“母亲的回忆”呢?的确,单看标题,似乎“母亲”是施动者。但是,只要接触到课文的内容,就马上会明白母亲是受动者了。课文开头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剐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由此可见,标题只不过是“我对母亲的回忆”的省略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主编评点] 母亲"缝制"对我的爱,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题目和景象啊!作者通过对母亲缝布鞋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描绘了这一温馨的景象,也较好地表达了这一温馨的题目和内容.习作的不足之处是,"我"对母亲"缝制"的爱究竟是怎样感受的,记叙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记得有一次考试"后,为什么看到新布鞋就会"所有的不愉快和痛苦都烟消云散了",表述不充分,让人觉得有些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爱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刚看了这句话,我只是似懂非懂。当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刚看到文章题目,我感觉有些好奇,读了课文才知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巴迪的母亲和父亲对巴迪所写的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作者的少年时代,交织在耳际的都是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在母亲的鼓励下和父亲的批评下,作者经过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发行了多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生活中,爱有…  相似文献   

15.
有生以来,我从未见过我的母亲。我常常幻想着她的模样,她的声音,她是不是跟我长得一样,拥有美妙的歌喉,我又常常痛恨母亲为什么如此狠心把我丢在一个毫无关系的家庭里,既然不要我,又何必生下我?可是,我明白在我们的家族中,没有谁见过自己的母亲,一个都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因为,我们是杜鹃,把孩  相似文献   

16.
纪展月 《新读写》2014,(3):30-30
母亲的暂时缺席却让小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从未缺席的爱,这样的题材在众多描写母爱的材料中较有新意。文末,“我”对母爱的感恩不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更落实到了陪伴母亲一起旅行的行动层面,使文章有了一个梯度的提升。另外,动作表情的描写细腻到位,也给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儿子大了,就不属于母亲了。俗话说: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有女儿的母亲有福。做男孩子的母亲其实是一个尴尬的角色,特别在儿子半大不大时候。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母亲写自己儿子的,题目就叫《你是我的无奈》。瞧瞧,多能说明问题! 我和儿子的黄金时代是儿子小的时候.他还是个香香软软的小肉团,依在  相似文献   

18.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一般是用一句话把题目鲜明地点明白,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介绍五种点题的方法。一、开篇点题。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写道:“在我们学校前面……在这个操场的东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皂荚树。”文  相似文献   

19.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文章比作人,那么题目就是文章的"脸蛋儿"。人们看报纸杂志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先浏览一下,题目新颖生动,那就先看;题目一般,就后看;题目陈旧,似曾相识,就可能不看。由此可见,题目是争夺读者的关键。一个题目,最多不过十几个字,但它却是作者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