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以文 《福建教育》2005,(8A):47-47
问:《海上日出》、《夕照》描写的太阳为什么早晨和傍晚是红色的?  相似文献   

2.
景物描写是小说环境描写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小说景物描写特色鲜明,作用多多,如鲁迅《药》中对秋天后半夜的景物描写、对老桂买药后太阳的描写,以及对清明节的景物描写,就很好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三部轮唱歌曲《美丽的黄昏》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九册《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简易而富有效果的三部轮唱歌曲,全曲只有三个乐句,一、二乐句构成美妙的三度和声,第三乐句连续的“do”音进行实际是主音的持续,在轮唱过程中实际形成了三部合唱曲“叮咚叮咚”描写平静的教堂钟声,使全曲显得宁静而美妙。  相似文献   

4.
佚名 《高中生》2008,(17):41-41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文字,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但唯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了些许印象。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静坐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5.
湖北青年女作家王芸发表于2003年的小说《日近黄昏》与2006年的中篇小说《黑色的蚯蚓》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作品《日近黄昏》讲述的是一个即将退休却不愿退休,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老警察的故事。《黑色的蚯蚓》则讲述了一个不幸丧子继而又夫妻失和的女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中描写的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市民阶层中的小人物,写的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阎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20
在萨特的戏剧《苍蝇》里,有大量关于"太阳"的描写。本文对"太阳"这一审美幻象的意蕴进行了历史性描叙,并试图发现《苍蝇》中的"太阳"的政治含义。结合《苍蝇》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萨特思想发展的状况,参照"太阳"幻象出现的上下文关系,本文认为,"太阳"这一隐喻,实际上象征了当时纳粹的强权统治及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暴力。  相似文献   

7.
历史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而大家笔下的文章也常常如此。同是一山,有黄炎培的《庐山》,有孙福熙的《庐山》;同是一水,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是一景,有鲁迅的《雪》,有鲁彦的《雪》;同是一物,有陆蠡的《灯》,有巴金的《灯》;同是一时,有季羡林的《黄昏》,有何其芳的《黄昏》。以上这些范作,真可谓天上一对,各尽千秋,地上一双,各表风流;情人眼里,各爱西施,英雄眼里,各慕木兰。这正应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语)之妙趣,尽属同曲异工之妙;而散文大家朱自清《绿》文中对绿的描写与小说家宗璞的《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则属异曲同工之妙的范作。  相似文献   

8.
《离太阳最近的树》和《窗前的树》都是描写树的散文,但它们在写作特点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试从文章结构、文章意蕴、表达技巧的异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鹏 《文教资料》2013,(35):98-100
土改这一题材的小说创作横跨半个多世纪,从阶级性革命话语叙述到直逼人性的的思考,呈现了两幅迥然不同历史伦理叙事图景.其中解放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尤凤伟的《一九四八》是前后两个时期描写土改的代表作,相同题材的叙事在伦理立场、善恶表达、人性挖掘以及爱情描写上却是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果树园》节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作品,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51年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丁玲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开始文学创作的。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刚  相似文献   

11.
曾雪梅  梁玲 《四川教育》2006,(12):35-35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一堂主题性复习课,是因为在五年级的本册教材中有关于太阳的两篇课文《海上日出》、《夕照》,在这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有与描写“太阳”相关的语言拓展性训练,因此,就考虑把这两篇课文放到一起,上一节关于太阳的语言积累、运用、牵移的自主性、综合性的复  相似文献   

1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有诸多不同,尤其在语言风格、景物描写以及情节线索的设置上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  相似文献   

14.
薛文平 《师道》2009,(9):1-1
教师节悄然而至。蓦地,我想起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巴尔蒙特的著名诗篇《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我与世界签定了和约/我是世界的真主/……/我的理想来自苦难/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  相似文献   

15.
原野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 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萧红《王阿嫂的死》) 这幅原野图有趣味,只因作者在描写时有些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6.
《雪夜林畔驻足》这首诗被公认为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本首诗通过对黄昏大雪覆盖下的幽静森林,村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理想与现实,内在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矛盾(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雪夜林畔驻足》这首诗被公认为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本首诗通过对黄昏大雪覆盖下的幽静森林,村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理想与现实,内在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矛盾(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篇目。它们作为写景抒情的古典名篇,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为后世喜爱和传诵。《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都将思想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  相似文献   

19.
感知·理解·悟情《迷人的天山牧场》教学谈□安徽特级教师熊兆铣王先如《迷人的天山牧场》是义务教育人教社教材五年制语文第九册第四课(新增课文)。本文具体描写了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夜晚时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本课文质兼美...  相似文献   

20.
《果树园》,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反映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华北地区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里的许多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规模较为宏大、性质错综复杂的农村阶级斗争的画面,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与反动本性,讴歌了党的领导,歌颂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精神。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评价的:“这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它同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一九五一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