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人物,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想、解构崇高、强调个体生命形式和日常生活、重视口语化语言等特征。《记忆》这首诗记叙了一件恋爱往事,篇幅短小,语言口语化,细读之就能通过诗句关系分析出诗人关于逝去爱情的态度。本文将在诗歌语境中分析文本,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情感意蕴三个方面来逐层解读诗歌。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意境"的内在规定性的分析,结合王国维"境界说"的实质,指出了人们对"意境"的混乱认识.同时,由于主体性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从而导致新诗意境的长期失落.而第三代诗人放逐主体,其诗歌具备了后现代性质,并由于后现代性与对意境形成有密切关系的道家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第三代诗歌也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境特质.这是以往"第三代诗歌"研究中留下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认为对意境的追求和确立是一种可能的新诗品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代诗歌运动即将结束之时,有相当一部分诗人离开了诗坛,而留下来的坚守者,或在国内默默写作,或旅居海外进行创作转型,海上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浪,就属于这转型中的一员.他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又经历了90年代前期的个人化写作风潮,旅居美国十余年,最终转向了对当下社会与自由精神的关注.孟浪的创作历程,代表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后一部分诗人"漂流式写作"的风格,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朦胧诗派,强调表现诗人主体的感情,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第三代诗论以另类身份挑战诗坛,以反文化、反传统、反崇高的姿态,掀起了一场诗歌哗变。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及在其影响下的当代新诗实例表明,当下新诗所存在格调低俗、艺术粗鄙的严重滑坡现象。应树立正确诗歌理念与好诗观、倡导崇高与优美诗学范畴、注重学习我国古典诗学与诗艺、提高诗人三个方面修养等方面才能纠正新诗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甘肃"诗歌八骏"是甘肃诗歌发展的文化名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甘肃诗歌的创作状况,近几年来备受文坛的关注和好评。第一届"八骏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立足本土提炼自然生活,凭借故乡表现西部生命,带有不同程度的西部风格和自觉不自觉的西部意识,共同创作了具有明显地域性和乡土性的"西部风"诗歌。正是基于这种创作意识,才形成了"八骏诗人"诗歌创作的根基,奉献出了别具个性和魅力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正自"第三代诗"以来,在诗歌中进行"反抒情"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以抒情的方式来建构诗歌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行为。然而抒情这一文学表现方式,作为最初的诗歌诞生方式之一种,其流脉却永远都没有中断过。陈世骧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尽管陈先生当时发言的语境可能并未囊括中国新诗的历史在内,但纵观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抒情的传统仍然此起彼伏。一如  相似文献   

9.
"三人结构"是唐诗叙事方式和塑造形象技巧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三人结构"中的形象之间具有互生性;"三人结构"在形象创造和表现上有所侧重,最终为诗歌主题服务;"三人结构"在全知视角下的生命个体展示和诗歌的扩容性两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以沈浩波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的诗人在自办刊物《下半身》和"诗江湖"网发表以肉体接触和性放纵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以欲望为主题,表现出对于自由的极度追求,以及解放身体的强烈愿望,但是其过于暴露的语言使得诗歌内容低俗化,从而暴露出时代精神的匮乏。本文试图从以肉体为主的诗歌内容、玩弄性的粗鄙语言和畸形的情感内核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模式,并探寻这类诗歌在身体观念变革过程中的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