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王琴 《四川教育》2008,(2):95-95
【教例】《长城》教学片段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即“站在长城上作者的联想”一段)请同学们闭眼倾听,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教学过程】板块一:直接导入,读写课题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尊严》。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边写边提示:"尊"字里面别忘了写这一短横)来,大家也拿起笔,在课题下面把这个词写一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艾滋为英语AIDS音译。小手提示不要望文生义,写作“爱滋病”。【爱恋】喜爱、眷恋而舍不得离开。小手提示跟“爱怜”不同。“爱怜”的对象多为晚辈或小动物;“爱恋”的对象多为恋人、故土等。【暧昧】(态度、用意)不明朗;(行为)不光明正大。小手提示“暧”跟“暖”容易混淆,注意二者写法的细微差别。【安分】规矩;老实;安于本分。小手提示这里的“分”不宜写作“份”,“分”和“份”的用法区别,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相关词条详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附录《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分”这里读“f…  相似文献   

5.
【发酵】复杂的有机物质(如面粉)在微生物(如酵母菌)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小手提示“酵”读“ji3o”不读“xi3o”,此为易错重点。【烦躁】心烦焦躁。小手提示不宜写作“烦燥”,注意“躁”和“燥”的细微差别。【繁冗】①(事务)又多又杂。②(文章、讲话等)繁杂冗长。小手提示不宜写作“烦冗”,注意详加辨别。【分泌】生物体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某些特殊物质。小手提示“泌”读“m#”,不要读作“b#”,也不要误写作“沁”。【分内】本身职责或义务范围以内。小手提示不要写作“份内”。类似的还有“分量”“分外”都不能写成“份…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教前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了尺规作图和运用几何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行推理的教学提示。  相似文献   

7.
刘文宇 《课外阅读》2011,(10):134-134
【教学案例】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挑战者”号追思》导教【自读要求】1 理解并学习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学习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自读时间】一课时【自读过程】一、读课文 ,做词句积累 :故障 开拓 惊心动魄 震耳欲聋 启迪 “高处不胜寒”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二、再读课文 ,做信息整理 ,可做成卡片。三、归纳课文的要点 ,看看作者怎样层层深入的谈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的 ,并写成文字 ,作口头交流。四、讨论 :谈探索精神五、作业 :“谈探索精神” ,写成五百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什么是“探索精神” ,人类为什么要发扬“探索精神” ,怎样体现“…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之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  相似文献   

10.
采蘑菇     
玩法:全体幼儿围坐成圆圈,请四个幼儿分别扮公鸡、白兔、黑狗、花猫(可戴上头饰),其余幼儿当蘑菇。游戏开始,全体幼儿边唱边按词意做动作:【1】~【4】右手五指并拢放在头顶上做鸡冠,左手放在身后做尾巴,头随节奏一拍一点头。“公鸡”边做动作边走到圈中。【5】~【8】两手胸前交叉向上打开,手掌相对。【9】~【13】“白兔”、“黑狗”、“花猫”先后按歌词做动作走到圈中:“白兔”做兔跳;“黑狗”做  相似文献   

11.
词语的推敲     
【教例一】 (古诗《宿建德江》教学片断) 老师:“移舟泊烟渚”这行诗中的“移”可换成什么字? 众学生:“移舟”的“移”可换成“停”、“行”、“荡”、“划”。 老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荡舟”或“划舟”呢?(学生思考。老师边做荡舟的慢动作边启发:人们怀着怎样的心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片段一】渲染氛围激情师:我们唱着歌儿一同去欣赏美丽的春天吧!(播放课件:欢快的《春天在哪里》响起,绿草茵茵、万紫千红的春景映入大家的眼帘)生1:(边唱边欣赏)呀!真美啊!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第七册《长城砖》这篇课文生动有趣、含义深刻、道理不太容易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己读懂课文,自己寻找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求知、适时点拨、指导、自己感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我国的长城就是我们的骄傲。师:你有没有去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吗?生1:我国的长城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筑,前后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生2:明朝继续修建。生3:毛泽东诗词有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做个好汉。老师也收集了一段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用多媒体播放长城资料)师:(观看完…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郾把握文章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体会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2郾熟读课文,学习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苏轼因宇宙无穷与人生有限的对比而产生了对功业、生命的迷惘,这也是古代哲人与诗人共同的困惑。但苏轼却能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耽赏于大自然的江山风月,而获得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苏轼的心路历程,才能真正把握《赤壁赋》的精髓。【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资料搜集】1郾林语堂的《苏东坡传》。2郾余秋雨的《苏东坡突…  相似文献   

15.
【案例】《发问的精神》教学片段(一上课,师先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这篇文章的意图是——生:提倡发问。师:既然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那么我们今天的的课堂也提倡发问。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课文,试着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在这里“经”所体现的宗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唐朝初年2.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大型石拱桥,下列古代著名工程中,与其同一个朝代建成的是【】A.都江堰B.大运河C.长城D.紫禁城3.小明陪爷爷到医院看中医,在医生开的药方中看到了“柴胡”这一药名,小明如果想了解这味药的特性,应该查阅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伤寒杂病论》4.闭关锁国曾经是清朝的基本国策之一,这种…  相似文献   

17.
论证的展开     
【设计思路】如果说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的话;那么,论证就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旨在提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证明这些论据必然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本设计紧扣论点、论据来引导学生认识论证,学会论证。【导写过程】一、要点梳理1.论证的思路。论证的常见思路有:(1)并列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多方面平行展开的并列关系。这种思路多用于“总—分—总”或“总—分”等类似结构的“分述”部分。例如《谈骨气》一文就是先在总说部分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似文献   

18.
一、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1.解题法 【范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理解】例中。“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题目“师”做出的解释。所谓解题法,实际上是给题目下一个定义,然后根据这个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议论。这样,容易做到条理清楚,井然有序。此法宜用于意义不明确或较难理解的题目。如《谈“热点”》、《谈淡“下水文”》等。用此法时,要注意,不能纯解释,写成说明文;要扣紧题目,扣紧自己所要阐述的中心,使之起到“定调”的作用。 2.破题法 【范文】“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  相似文献   

19.
【畸形】①生物体部分发育不正常。②事物发展不正常。小手提示“畸”读“j ̄”不读“q!”或“j#”,属常考重点。【羁留】①(在外地)长期停留。②拘押;拘留。小手提示“羁”不要误写作“”,统读“j ̄”,不读“j#”。都是常考易错重点。【棘手】扎手,形容事情难办。小手提示“棘”读“j!”不读“l3”,容易多写笔画,也不要误写作“辣”。【歼灭】消灭(敌人)。小手提示“歼”读“ji n”,不要误读作“qi n”,属常考重点。【记账】把收支情况登记在账册上。小手提示注意“账”易误写为“帐”。【家具】家用器具。主要包括床、桌、椅、橱、沙发等…  相似文献   

20.
陈洁 《儿童音乐》2012,(11):73-75
【教学内容】听《梦幻曲》;唱《蒲公英》【教学目标】1.在欣赏《梦幻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并且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2.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蒲公英》,体验春天的美景及给人带来的喜悦。3.能在拍手、打击乐器伴奏等方式中,感受三拍子特有的强弱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歌唱歌曲《蒲公英》。难点:把握三拍子的强弱,并能准确唱好弱起乐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各种打击乐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