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当出差,我的同事们考虑到我的工作项目比较"丰富",工作时间比较紧促,总是劝我买飞机票,可我呢,只要有可能总是婉转地坚持要求乘火车去。其实不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似乎还有其它方面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阎会勤 《大观周刊》2012,(41):389-389
从教近十年了.感触颇多。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我想从一下几个方面人手.做点尝试。  相似文献   

3.
小张同志: 来信问怎样才能做好记者工作,怎样才能使自己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和人民的记者。这问题太大,涉及到记者的学识、思想品德、作风和工作方法以及文字表现能力等等各方面,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解决好,还在努力向同志们学习。我想,只要咱们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总是可以解决得比较好的。在这封信里,我只想就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记者工作,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尽管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工作,但我对家里的各种情况却总是迷迷糊糊。老公经常带着戏谑和神秘的表情问我:“老婆,家里还有多少存款啊”.而我每次都张口结舌.片刻后懊恼地胡乱甩过去一个数额.结果都惹得老公好一阵讽刺挖苦.让我气也不是、恼也不是,只好找一些工作忙啊、照顾孩子啦诸如此类的借口搪塞过去,然后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建立起家庭档案,好好回敬他一番.  相似文献   

5.
韩端  浅草 《出版参考》2007,(10):48-49
我从小踢足球.文化课说是上到了中专.但是实际上没钻研过什么科学知识.尽管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所有的高科技理论中.我惟一精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为训练的时间总是漫长、休假的时间总是太短.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放假一周,原以为可以做很多事、见很多人、吃很多饭……可是当我走进周水子机场时.感觉似乎昨天才刚刚到达这里.怎么就这么快.又要出发去集训了呢?我甚至怀疑我在家里睡得太多.某一天连睡了24个小时.把时间都给浪费掉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徐艳秋 《视听界》2005,(6):96-98
2004年7月,本人因获得澳中理事会设立的“亚洲联系奖学金”,前去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缩写ABC)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工作交流。工作交流期间,我有幸和几个访谈节目的朋友一起并肩工作.因而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感受ABC的运作模式.我发现ABC在主持人待遇、电视分工、编辑手法、资料管理、频道设置,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寇真  孙波  梁娟 《兰台世界》2001,(4):19-19
许多地区开展私营企业档案工作比较困难.出现了一些私营企业不合作的现象。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这是客观的,任何一项新事物总是从初期不被人们认识.到认识,再到重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每两年.路透社北美图片编辑Gary Hershom都要取笑我. 作为全球总编辑.我总是试图参加每一届奥运会.了解运营情况,看我们如何报道,去见朋友.去看比赛.去假装我还是一个全职记者.  相似文献   

9.
读云的塔姿     
李勋 《湖北档案》2005,(10):29-29
有一座塔总是欣赏云的欢情.有一片云总是赞叹塔的美俊。我却更喜欢一座塔在朗朗天空下读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孙淑君 《档案天地》2010,(12):11-12
档案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启智幼儿园建园之初.我就亲手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档案,还为全园每一名老师建立了个人工作档案.随时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包括他们取得的成绩、工作的失误.用我的心与他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每年的年底,作为新年的特别礼物送给每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新建的纪念馆,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应有所创新,设计总是追求创新,创新就是设计存在的价值,从实践中探索规律,现将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工作中的若干体会写出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我开始学习图书馆学,尤其1926~1928年内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上学期间,接受了美国式的图书馆学教育。当时对于外文分类与编目方面,老师是以杜威《十进分类法》为图书分类法的课本,在图书编目方面则用老帅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笔记作为讲稿。通过实习,老师要求对任何一种书,不仅要做分类工作,而且要编三套目录卡片即书名的、著者的和主题的,形成字典式目录的体系。当时我对老师的要求,总是全力以赴,同时认为美国的目录制度是比较完备,检索万面比较便捷,特别是主题目录引起我的爱好和重视。出了文华图书科的第二年,我在杜定友先生的领导下,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担任编目部主任,具体任务则为编制西  相似文献   

13.
去年党的生日这一天.重报集团资料室来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名叫王茂华.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系,曾就职于国内某电脑公司,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就是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在资料室工作15个月以来,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用小跑;第二,接受任务只有一句简短的肯定答复“好的”。看起来他似乎没有抱怨或要求之类的烦恼.我想,他应该是在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  相似文献   

14.
申锋  黄建灯 《大观周刊》2012,(20):164-164
三本院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既要完成学工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按《辅导员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就有很多内容;同时要配合各职能部门做好工作;处理学生日常管理事务;解决学生中的突发事件;还要听课,晚上上课;说实话是一直被工作牵着鼻子走的、属于“消防”式工作状态、这样导致辅导员较少能集中时间、精力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一届有个毕业生对我说,曾经很想和我单独地聊一聊思想问题.但他发现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学生宿舍.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双休日.我的身边总是围看成堆的学生问这问那,她的这个愿望一直等到离校之际才得以实现,在工作中.应尝试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增加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机会、通过网络方式,既可以有效的与学生沟通,又有利于日常管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备忘     
非常言论 从事娱乐工作至今,观众一直未停过把我与某某比较。我不知为什么大家总是把无关的事情扯到我身上,最初我是极不喜欢,因为人比人,永远是比死人。我可能比其他人好,但全世界人才辈出,我又怎能够永远抱着胜过他们的心理。我只是希望做好自己本分,使喜欢我的人继续喜欢我,使最初不喜欢我的人,至少不要恨我,因为我不是圣人,不能够让全世界都和我共鸣。 ——张国荣  相似文献   

16.
仔细观看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特别是盯住同一档新闻节目若干天.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是存在的,那就是一些资料镜头总是反复出现。我曾经在去年的深秋拍摄过一个秦皇岛市财政局工作人员面对电脑办公的画面,当时拍摄这个画面是因为秦皇岛市财政局已经把当年的低保户、特困户的取暖补贴下拨到位.这位工作人员正是该项工作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6,(11):17-17
也许是我好管闲事的性格造就了今天奔波忙碌的记生活。为了工作。常常早出晚归。八小时之外还思量着公事,于是成了单位有名的大龄女青年;为了抢新闻,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柔弱女孩。家人的抱怨和工作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一些地方和别人聊天.别人都会戒备地看着我问:“你没有在录音吧?”甚至还有人掀开我的包检查,天哪!这样的事情碰上还真叫人头皮发麻。但是说来也怪.这些不安和尴尬一到采访现场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平时逛街,我总是习惯性地带上采访工具,好像漏过一条好新闻就像犯罪一样。  相似文献   

18.
病人     
我有一点心理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聊天,我突然对他说了这句话。他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心理是比较容易出问题。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样。我说,那就好,那就好.心理疾病太时髦了,不是那么谁想得就能得上的。  相似文献   

19.
人在职场     
1.您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现在您从事的工作是什么?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是我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其实.在此之前,我是政府公务员,应该说完全是一个外行。在转入印刷行业的过程中.我是按照其他行业的管理经验进行“比较”管理的,这主要是基于其他行业和印刷行业的共性.即两者都属于服务行业。此外.在工作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一方面通过书本自学.以及熟悉每个岗位,并不断进行分析归纳,另一方面发现并挖掘客户的需求.由客户的需求指导生产。通过主动学习,不断总结.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20.
彭昭之 《中国记者》2020,(1):126-127
2019年11月22日傍晚,宋振平老师走了,有新华社总社的同事在朋友圈里怆然写到:这个冬天有点冷!又一位新华社记者走了……宋老师离世的消息确实来得比较突然,从2019年春季他确诊患病后,分社同事们曾多次探望他。宋老师一直是一个非常乐观勇敢的人,多次的化疗让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感觉他消瘦了一圈,但他却总是很高兴,总是说再过几个月就可以继续下乡采访发稿了,每当说到要返回工作岗位时,他双眼中总是闪烁着亮光。这种神采我很熟悉,在我见过的很多新华社记者的眼中都能看到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