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曲名世的白朴,有词集《天籁集》,对《天籁集》一百零四首词的系年,历来研究有数量不一的勾稽考订,根据现有资料,基本可以确定系年的词作,应在三十四首左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朴不仅是一位名扬千古的元曲大家,同时又是元代的著名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词篇,可惜大多失传,今天,其词集《天籁集》仅存词一百零四首。不过,这些幸存的词仍能体现白朴词的基本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关于白朴的词,历来评价甚高。元代白朴好友王博文和近代词学专家吴梅都曾一致评价白朴词辞语遒丽,“情寄高远,音节协和,轻重稳惬,凡当歌对酒,感事兴怀,皆自肺腑  相似文献   

3.
白朴词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朴不仅是一位名扬千古的元曲大家,同时又是元代的著名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词篇,可惜大多失传,今天,其词集《天籁集》仅存词一百零四首.不过,这些幸存的词仍能体现白朴词的基本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关于白朴的词,历来评价甚高.元代白朴好友王博文和近代词学专家吴梅都曾一致评价白朴词辞语遒丽,"情寄高远,音节协和,轻重稳惬,凡当歌对洒,感事兴怀,皆自肺腑流出……"王博文还认为白朴是继金代元好问之后的第一大词家,他说:"戏膏賸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集中见之矣.然而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朴词清隽婉逸,意惬韵谐,可与张炎玉田词相匹."白朴对于己词也是极为珍惜  相似文献   

4.
元代人白朴以杂剧创作而闻名,位于"元曲四大家"之列,而其散曲创作也颇有成就。现存题白朴所作的散曲共四十一首,经笔者考辨,其中有6首非白朴所作。  相似文献   

5.
白朴是金末元初散曲创作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曲呈现出明显的"类词化"倾向。表现为内容的言志化倾向和表达方式的含蓄蕴藉、语言的典雅等特征。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与白朴自己的士大夫儒雅之气不可分。白朴的散曲创作在散曲雅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朴是我国十三世纪卓越的戏曲大师和著名词人。他生前编成的词集《天籁集》,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态度。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一白朴生于1226年,世居河曲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为一邦之望姓。父亲白华仕至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在金王朝中位极一时。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包围金都汴京,又联宋攻金,金帝出走,朴父随逃。不久,汴京城破,白朴不仅父子离散,而且又“苍惶失母”,他只好随元好问北上,寄居聊城,数载乃归。这些亡国、丧家、失母诸事,在白朴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既长,他又颠沛流  相似文献   

7.
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金末元初散曲创作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曲呈现出明显的"类词化"倾向。表现为内容的言志化倾向和表达方式的含蓄蕴藉、语言的典雅等特征。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与白朴自己的士大夫儒雅之气不可分。白朴的散曲创作在散曲雅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9.
白朴是我国十三世纪卓越的戏曲大师和著名词人。他生前编成的词集《天籁集》,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态度。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一白朴生于1226年,世居河曲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为一邦之望姓。父亲白华仕至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在金王朝中位极一时。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包围金都汴京,又联宋攻金,金帝出走,朴父随逃。不久,汴京城破,白朴不仅父子离散,而且又“苍惶失母”,他只好随元好问北上,寄居聊城,数载乃归。这些亡国、丧家、失母诸事,在白朴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既长,他又颠沛流  相似文献   

10.
试论金元之际词曲互渗现象——白朴词与散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时他又长于填词,有《天籁集》传世,一身兼擅雅俗两类文体。本文将白朴的词曲从内容题材到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作家本身所具有的主、客观因素,探讨白朴词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进而研究金元之际的特定历史时期词曲互动的这一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文体演变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白朴词考论     
对元代白朴词《天籁集》进行初步考察,对《贺新郎.喜气轩眉宇》系年进行探讨,并结合其散曲作品,对其"抛家南游"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白朴作为元杂剧大家,六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但作为元词的代表作家,却很少为人所知和道及。他的词集天籁集,几乎失传,到了清康熙年间,才由他的裔孙白驹(千里),交中表杨友敬(希洛),转请一代词宗朱彝尊作序、校正。析为二卷,刻版  相似文献   

13.
白朴词考论     
对元代白朴词《天籁集》进行初步考察,对《贺新郎.喜气轩眉宇》系年进行探讨,并结合其散曲作品,对其"抛家南游"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作家,散曲家和词人.数百年来,特别是解放后的三十余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白朴的生平、创作进行研究,但是对他的籍贯,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我所看到的资料,有四种看法:其一,真定人.唐圭璋《全金元词》:“白朴,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都认为白朴是真定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也认为白朴是真定人,但真定下注解为“今  相似文献   

15.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这首小令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有着奇特的“并列式意象组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堪称元人散曲的绝唱.周德清《中原音韵》誉其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赞其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又在《人间词话》中称“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及此也”.周、王二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健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阑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今何日,尚寺留萧姓,人做梅妆。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斜阳外,正渔舟唱晚,一片鸣榔。 这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白朴《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中的第二首。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澳州(山西河曲)人,是享誉世界的“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了《墙头马上》、《梧桐雨》等千古不朽的名剧,还写就了不少脍灸人口的词作,收在《天籁集》中。他的词,或咏景、或怀古、或悲叹兴亡、或抒发感慨,都给人以气势豪放、意境优美之感。明初戏曲理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写道:“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这不仅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两首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异之处,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了这两首不同的散曲家写成的相同标题的散曲小令,用“比较诗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探讨一些文学创作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学历来有“悲秋”的传统,元曲也不例外。马致远和白朴都属于元曲四大家,他们不仅创作了著名的杂剧,如《汉宫秋》、《墙头马上》,也留下了许多散曲佳作。下面这两首咏秋的小令,同中有异,颇有特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