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经典化"问题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经典化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是能够解释中国诸多文学现象的核心命题之一。经典应该是能够启迪人类心灵,关注时代精神,能够治愈时代精神痼疾的精神营养。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历时上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化、精英主义、大众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经典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及重生。  相似文献   

2.
罗高兴 《文教资料》2006,(11):87-88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一名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就是说每个朝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文学样式代表,如唐有诗,宋有词,元为曲,明清是小说。而汉朝的文学艺术的代表是汉赋了。汉赋繁荣于西汉盛世汉武帝时代,这不是偶然的。这除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以及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外,汉赋的兴盛还和汉武帝的个人文学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就没有汉赋的繁荣局面。两汉辞赋是师承《诗经》、《楚辞》而创建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的混合体,它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自汉初至…  相似文献   

3.
词为江南审美文化之代表文学样式,已为许多词家和文化史家所确认。在他们看来,在宋代,其文学主体乃以词名,就因为中华文化南移,江南文化处于中心地位所致。如冯天瑜等的《中华文化史》尝言:  相似文献   

4.
宋代人杨万里除旧立新,步出江西诗派的藩篱,形成了“诚斋体”,这既是文学本身的要求所致,也是宋代文化高度繁荣环境下,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合流对杨万里诗道观产生巨大影响的体现,正是得益于这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传统的影响,杨万里才能够超越前贤,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诗歌发展到巅峰阶段,并持续200年的繁荣局面.散文的革新、传奇的兴盛和词的成熟,也是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突出标志.尽管自宋代以来,唐代文学的研究一直是显学;但从总体上研究以诗歌为中心的唐代各体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研究唐诗在与各体文学的交融互动中,广泛吸收他体之长,开拓新变,从而导致一盛再盛的局面的论著,却始终未见.  相似文献   

6.
新高考的语文命题不再直接从教材中取材。对这一变化反响较大。有曰:教材没用了。或曰:以不变应万变,依然故我。诸如此类,说法不少,也有争论。应该说争论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因为要适应这一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化过程,其中,不但要解决好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还要解决好许多技术上  相似文献   

7.
罗璇 《文教资料》2012,(26):95-97
随着茶文化和词创作在宋代的繁荣发展,咏茶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式登上文学舞台并逐渐兴盛,为后代茶词的创作开辟了道路。综观《全宋词》收录的70余首咏茶词,可以发现其审美形态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描摹物态,穷形尽相;二是融咏茶与艳情为一体;三是藉咏茶以抒怀言志。这三种审美形态贯穿在南北宋各个阶段的咏茶词创作中,且在表现技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阐释周代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当代文学课对留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以中国文学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普遍存在重古代文学轻现当代文学,而现当代文学中重现代文学轻当代文学的倾向。事实证明留学生对当下中国的现实和鲜活俗白的语言最感兴趣,不论从语言难度还是内容呈现方面考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都应该先由当代文学入手。而当代文学部分,要加大新世纪文学教学比重和分量。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时间还是成就方面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都成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重心,因此课程计划应该向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大大倾斜,教师的素质也必须更好适应新时期以来文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具有文学本位性、西方性、本土性和时代性兼容的特点,而最为突出、最重要的特征是本土性,这就要求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空前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补给。也就意味着,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人员急需更新观念,寻求补给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种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诗意图是宋代画家以其审美体验对诗人主体体验的融摄,显示出宋代绘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抛却纯粹视觉美感欣赏,转向人文思致与画外意趣,主动接受文学在精神意趣上对它的引导和投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宋人文学经典文本意识的外在表征,反过来又扩大了前人那些诗文名作的流传途径.它的兴盛反映了宋人旨在兼综状景造形与言情寄意的创作思想,通过诗歌与绘画的彼此诱发而新生无穷之情景,实现了古代“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立象以尽意”这两大文艺命题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曹关群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21-23,56
宋代的闽北,书院教育兴盛,甚至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以闽北建阳为主要代表的刻书业也发展迅速,异常繁荣,形成了以建本书籍传播为主流的建本文化。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的考察,我们发现建本书籍的传播与发展对宋代闽北书院的兴盛以及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文学概论教材建设述评(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教材建设系列研究》的总论部分《建国以来文学概论教材建设述评》的中篇,着重论述了在新时期诸多文化背景条件下文学概论教材建设,其数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其质量的总体水平也在总结以往“教材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在教材编写的组织形式、使用范围、体例构架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显示了党在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方针的积极效应,但国家有关部门尚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命题,它是文化发展的历史结晶,是文化思想的理论阐释,是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这一命题在新时代有着深刻蕴意,对其进行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中,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教学构成了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概览文学面貌、提高文学鉴赏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说,当代文学和现时文学近距离的联系和它的当代性,相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来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更有优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学习时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我以为这和当代文学在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下面我就当代文学教学中需要加以关注和改进的问…  相似文献   

16.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高考命题着眼素质,考查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理在书中,是不是说答案一定从教材中照搬而来呢?不是。只能说,教材知识是答案的根基,更多的是对教材知识表述的重新排列组合和变通。也就是说,答案从迁移中来。下面以’98高考题为例,谈谈高考对迁移能力的要求及教学中如何培养迁移能力的问题。一、实现正迁移,克服负迁移高考命题对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无非是要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实现正迁移,克服负迁移,使学习所得的概念、原理和知识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再现或合理的运用,取得较好的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主义盛行、思潮迭出、流派纷呈、术语爆炸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变革带来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要强行给文学找到一个本质性、普适性的答案,则会更加远离文学性。面对当代文学的现状、文学观念的转变,当代文学理论陷入了困境、面临着尴尬。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思维的思维,最大的本质是其反思性。所以面对“变革”、“困境”,文学及文论应该而且必须“突围”,以寻求自身最大可能的生存空间。因而反思过往,正视现实——放弃本质主义的思考,多元地、历史地来给文学及文论以尽可能最大化的理解和阐释,这样文学才不会死亡,文论才不会终结。而我们每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于此问题都有深恩的必要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文学传统,这是人们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但是,什么是文学传统,我国有那些文学传统,还不曾有多少人认真论述过。我认为,要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我国优良的文学传统,就得弄清楚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起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话语问题,它应该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化文学的指称。因此,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文学系统中加以考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不能简单地依存于社会政治的划分标准,而是在依据文学自身的逻辑基点上,将当代文学的起始点定在1978年  相似文献   

20.
正宋朝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由于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遗风和唐朝较为开放的文化风俗,加之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盛,宋代女性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审美主体,造就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辉煌。在这些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女性中,李清照、朱淑真无疑是其中的翘楚。综合来看,李清照的作品可以用"大家闺秀"一词来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