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一次读《活着》 ,是四年前 ,我擦干泪水感慨道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四年后 ,重读《活着》 ,压抑而恣肆的泪水对我说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活着》感动了读者 ,是因为首先感动了作者。如余华所说 :“我是哭着将这部小说写完的 ,后来出版社送来校样 ,我也是哭着读完。后来有很多次当众朗读 ,读一遍要哭一遍。福贵越来越成为我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好朋友。”他自己也说《活着》“让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活着》同样感动了世界。它赢得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奖 ,而由张艺谋据此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了国际大…  相似文献   

2.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4.
许多读者都读过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简略的近现代史,在1994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并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无论《活着》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主要突出在历史的叙事方面,从历史的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悲喜交加的命运,尤为突出了在历史浪潮之中,小人物风雨漂泊的人生。在电影之中,皮影戏这一事物多次出现,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主人公一生的命运与它息息相关,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活着》减轻了小说赋予的凄凉,给影片整体上带来了温暖的意境。本文主要探讨《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5.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最富有才情与声望的小说家余华在1982年创作了小说《活着》。《活着》一经问世,便获得了文坛的巨大震动。其先锋精神与乡村的沉痛现状成为一种灰色的民族记忆。据原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在1994年由导演张艺谋摄制完成,电影《活着》以一种主观的情感色彩进入,将故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7.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8-20,17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有关电影改编层级及电影叙事特点等影视批评理论,研究和赏鉴影片《活着》的主题和叙事结构,同时对比小说原著,客观评价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记得,配合《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老师曾放了一部影片,片子没看完,也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记住了那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活着》。三年后,当我从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时,有关那部影片的记忆在我脑海里一下子清晰了起来:葛优、皮影戏、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似乎是个很有趣的故事。为了给没看完的电影“续上一个结尾”,我买下了《活着》。可是《活着》的故事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轻松。相反,作者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一样紧紧缠住我。这不是恐怖小说或悬疑小说,这只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版《活着》和电视剧版《福贵》都是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电影的叙事主题是活着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既有活着不易,也有可贵的人性。电影的叙事策略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张力不足,平实舒缓。电影的细节描写很少,电视剧的细节描写处处皆是,生动具体。电影的人物塑造符号化定性,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立体丰满。电影呈现出来的是表现性质的内容,电视呈现出来的是再现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的<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的.但电影的<活着>虽然也充斥着死亡,却不让人感到那么沉重.本文主要从身份和文化观念上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6.
《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消费文化的各种要素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改编策略:充分发掘文学原著中故事元素,用电影的方式重写文学原著中的故事,保持流行艺术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重新设置,突出丑角人物与理想人物,发挥电影的视觉文化功能,创制视觉奇观,变原著的评书体语言为戏谑化的对白。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视域出发,对比《活着》的两种文本——小说与电影,受众可以建构出不同的时空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线性时间的叙事方式勾画出一个自然时空,带领读者追问以福贵为代表的底层人民活着的意义.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则通过政治话语的呈现建构出一个社会时空,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的政治变迁.当受众超越有限的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时,就...  相似文献   

18.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读《活着》,是四年前,我擦干泪水感慨道: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四年后,重读《活着》,压抑而恣肆的泪水对我说: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