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     
虽然我不在深圳出生,但我在深圳长大,可以说,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童年记忆都留在了深圳——这个年轻又美丽的城市。可爸爸总是说,深圳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渔村。  相似文献   

2.
<正>长辈的哲学姚静蕊十年前,名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舅舅拒绝了大城市的锦绣前程,孤身一人回到老家。那时候,对于舅舅的这一选择,外婆偷偷流泪,外公唉声叹气,周围人百思难解。没想到,十年间,舅舅用自己的双手,向所有人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他的茶园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更解决了附近多个村庄的村民就业问题。闲暇时,他总爱带我们去看他的茶园,一眼望去,青翠的茶树整齐地排列着,欣欣向荣,近处的茶园与远处的青黛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水墨画。我捧起茶叶轻嗅,一股清幽的茶香瞬时钻入鼻孔。  相似文献   

3.
难以忘怀     
处在闹市的喧嚣中,偶然发现,自己的心灵似乎早已疲惫不堪。恰逢清明假期,母亲提出回故乡,既是与外公外婆团聚,也是一次绝佳的放松时机。我欣然应允。在汽车驶过收费站后,空气里明显多了几丝芬芳。这个因西湖而驰名全国的城市,像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外公与外婆已守候多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喝上一杯龙井。龙井终是不一样的,茶香始终淡雅、恬静。我不懂品茶,却也享受在雾气缭绕而弥漫着茶香的空  相似文献   

4.
编完书稿,长长地舒了口气。掩卷而思,浮想联翩。回味自己五十年人生,写过十余本书,几百万字,但作为专集,它是第一本。它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工作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这本专集,是对我二十年辛勤笔耕的一条注释,也是我可资回味人生旅途的一首长韵诗。 本书取名《从八十年代走向新世纪》,记录了  相似文献   

5.
十年有多重     
余秋雨的第一本畅销书《文化苦旅》是大约十年前在上海首次出版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那个版本的书。十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是把《文化苦旅》当作语文教科书一样来读的。这本保存了十年的书让我感到十年的重量,我应约给《当代学生》十周年写的这篇文章也让我回味十年的重量。时间就是这样奇怪,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十年前的中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电视节目和现在比起来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听到过却没看到过的东西,BASIC语言绝对是先进的代名词。一批喜欢写作的中学生常常会壮着胆子投些  相似文献   

6.
十年之夏     
十年前故乡的夏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九年前故乡的夏天,小河静静流淌,清澈见底。八年前故乡的夏天,清风拂柳,赤日炎炎。七年前故乡的夏天,河中的鱼儿  相似文献   

7.
<正>几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在故乡的草地上放牧牛羊的顽童时,就开始了阅读生涯(yá)。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偏僻落后,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那十几个村子里,谁家有本什么样的书我基本上都知道。为了得到阅读这些书的权利,我经常给有书的人家干活。我们邻村一个石匠家里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这套书好像是讲述3000年前的中国历史,但实际上讲述的是许多超人的故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1,(Z4):84
一般南方爱喝茶的人都喝绿茶,偶尔喝乌龙茶,但不喝花茶。懂茶的人都看不起花茶,说不入流可能苛刻了一点,但终究觉得不上品。我也觉得,茶里最好不杂任何其他味道,哪怕是花香。花香好是好,但掩了茶香,夺了真趣。偶尔喝上一口,觉得像在喝稀释了的香精,全无好感。十年前去北京,给一位长辈带去了龙井。这位长辈喝了,客气地说:"很不  相似文献   

9.
<正>古运河畔,文昌阁旁。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巷深处,便是我家老屋——现在已成为朱自清故居纪念馆了。几年前的一个秋日,我从北方回到故乡扬州工作。从此,我有机会常常回到这个"家"看看。几十年来,朱家人早已散落各地,但我总觉着老屋就是我的"家"。正是黄昏时分,晚风徐徐,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洒在老旧的青砖黛瓦的院墙上,平添了几分苍凉与感慨。祖父朱自清一生短暂,只活了50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  相似文献   

10.
师道如茶     
李永恒 《师道》2012,(Z1):98-99
最喜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在茶香中沉淀心情,整理思绪。茶——不仅拥有迷人的香味儿,那给人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寻味空间,更是让我喜爱不止。昨天与朋友闲聊间谈及"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我竟一时道不出答案。直到今天,照旧捧着最爱的茶水,阵阵茶香涌入心底,清新了心海,我笑了,原来,答案一直在我掌中……  相似文献   

11.
师道如茶     
李永恒 《师道》2012,(7):98-99
最喜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在茶香中沉淀心情,整理思绪。茶——不仅拥有迷人的香味儿,那给人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寻味空间,更是让我喜爱不止。昨天与朋友闲聊间谈及"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我竟一时道不出答案。直到今天,照旧捧着最爱的茶水,阵阵茶香涌入心底,清新了心海,我笑了,原来,答案一直在我掌中……  相似文献   

12.
故乡情     
迟焕彩 《老年教育》2008,(10):33-33
故乡山东龙口,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已有几十个春秋,无数次在梦里与她相逢,故乡的山山水水给了我太多慰藉、太多欢乐。石头山,清水河……时时缠绕着我这个游子,少小离家的我终究  相似文献   

13.
在21世纪挥动知识经济的旗帜向我们疾步走来的时候,电大20岁了。20岁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15年前我20岁。大学毕业,神采飞扬,从省城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南充。本来,我是可以留在省城高校工作的,但却执意回到了相对闭塞和落后的故乡。我至今不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从记事起,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简陋的窝;而故乡,却是一片明亮的阳光和令人终生铭记的爱的港湾。对故乡执着的依恋,深深烙进了我的生命。我被分配到教育局电大工作站,三间屋五个人,我是老六。我想象不出这也是大学,与我才离开几天的母校简直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4.
故乡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童年生活可以让人们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值得回味的,因而故乡也总是最可爱的。我老家的那条弄堂就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秦雯 《新读写》2012,(2):40-40
在中国文化里,酒可以饮,茶需要品,饮酒为的是心情,品茶得的是态度。相较之下,我更钟爱于茶。记得几年前,喝过大碗凉茶,一个瓷质大圆口的碗里盛着满满的凉茶,带着少许的茶叶,在炎炎的夏日里,一碗下肚,清凉解渴。但也只此而已,所谓的茶香茶味也只不过在口腔里回旋半秒而已,与凉开水无异。  相似文献   

16.
老屋情深     
我搬离老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可我还时时惦记着它。十多年前,我和妻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屋拥挤的空间中。因经济的略微宽裕,在自己的故乡购买了一栋新房。就这样,我和妻子搬出了老屋,而父母却依旧留居,坚守在老屋。去年父亲过世了,母亲也于四年前惠了脑血栓,因不能自理而搬出了老屋,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品茶     
几年前,当我写《三毛传》时,相当喜欢三毛的一句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我又好茶,就一直记得这个比喻。在东京,每天打工之后,也总要泡上一杯酽酽的茶,看着袅袅上升的水汽,氤氲茶香绕鼻,紧缩的心也会慢慢舒展开来……后来认识了武井妈妈,喝茶便由一个人变成二人,她常常带些精美的小点心来,我们便一起吃“午茶”。每天,都聊得很多。一天,她泡了一壶极浓的煎茶,我先吃了一口又香又甜的栗羊羹,啜了一口深绿的茶,哇!好苦…  相似文献   

19.
1月4日 睛 母亲爱喝茶,家中因此不乏名贵茶叶,而泡茶也就成了我的差事。倒出几十片毛尖,看它们顺着掌纹滑入杯中,用热水一冲,尖细的茶叶纷纷浮起。如同仙女的绣花针直立于水上,又像生花妙笔,轻颤着在水这透明的纸上书写奇,茶香竟也如墨香般醉人,嗅着这淡淡的茶香,忽然想起幼时因怕苦,拒不喝茶的趣事,不禁一笑。回忆我曾喜欢的这许多饮料,就像看见了不同时期的我。呵!从这竟也看见了我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思想的盛筵”早散了,但那场独特的盛筵不由你不去回味,有的回味还怕是无有尽时的。一、“原来中国还有这样的会呀!”几十年来,我们几乎什么都匮乏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但“会议”惟独例外。在我的意识记录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