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夜诗游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请问,诗中说的这个“佳节”是什么节日?甲:你再听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噢,我明白了,是重阳节。古时候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节前节后,秋高气爽,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节重要的习俗是登高(登山)赏菊、饮菊花酒、赋诗。诗人们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叙写自己的心情,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后两句想象兄弟一起登高的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07,(10):44-44
在10月,有两个节日,我们一个也别错过。九九重阳每年阴历的9月9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个快乐、健康、敬老的节日。"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zhūyú)",是重阳节的三大习俗。  相似文献   

5.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相信很多同学早就会背;但这首诗中还提到古时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插茱萸等,估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讲解一下。  相似文献   

7.
古时的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她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于是便将这一习俗传入了民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月九日民间逐渐有了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然后代代相传。重阳登高是节日的主要习俗。人们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地去爬山登高。  相似文献   

8.
王瑛 《辅导员》2010,(19):14-16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儒家认为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人们在该节日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  相似文献   

9.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10.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11.
程应峰 《南昌教育》2009,(10):31-31
重阳节登高,清秋时赏菊。 置身在云烟苍茫的山峦,俯揽着城廓的黄昏景致,那些或高耸或平和,或古典或现代的建筑,静静地沉醉在陀红的夕阳里,呈现着岁月行走的痕迹。远处飞翔的大雁,它拨开层云,丈量故乡的路程,将思念与祝福带向那个遍插茱萸的地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最是这吟哦千载的诗句,给重阳增添一抹浓浓的乡情。  相似文献   

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读分析】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有佩  相似文献   

13.
登狮山     
郑媾瑶 《小火炬》2020,(2):31-3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在重阳节这天,会用登高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而我们也喜欢登高。离我家不远处有座狮山,重阳节这天,我们决定徒步登狮山。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福寺门亭,亭子高约七米,有六根赤红色的柱子。亭子里摆着长石凳,供游人休息。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11,(10):32-33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畅饮菊花酒,遍插茱萸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关于这个节日,大家究竟了解多少呢?  相似文献   

15.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16.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4,(2):98-102
重阳节发端于河南上蔡,在重阳习俗演化过程中,除登高、吃重阳糕、赏菊、插茱萸、辟邪消灾五大民俗外,还演变有祭祀诸神、祭祀祖先、走亲访友、品赏美食、占验天气、祈求好运、少儿运动、女性娱乐、敬老爱老等诸多民俗。  相似文献   

17.
今日视察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个节日不仅指诗词中的登高、遍插茱萸、饮菊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老人节。  相似文献   

18.
今日视察     
《今日中学生》2011,(10):4-7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个节日不仅指诗词中的登高、遍插茱萸、饮菊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老人节。  相似文献   

19.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易经>中九是阳数,故"重九"又名"重阳".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思乡的名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重阳节怀人的佳作.可见,重阳节这个日子很容易引发人对于人生的感怀.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也是如此,开篇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发出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感慨,但这番感慨一改悲观的基调,翻出了激情,翻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20.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