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敏  张雪峰 《科教文汇》2009,(6):63-63,72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情绪,并应用这种认识去推断他人的行为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视角,探讨“心理理论”在儿童社会性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怎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种负面的、不健康的行为,是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但又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有体现的一种行为。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寻找方法来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融合亲社会性和社会创业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亲社会性与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的联系,将创业行为双阶段模型拓展至社会创业过程,把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细化为他人机会与自身机会的环节,并以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深入挖掘亲社会性对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非亲缘型亲社会性直接作用于他人机会产生过程,亲缘型亲社会性直接作用于自身机会转化过程。据此,构建了亲社会性嵌入的社会创业机会开发框架,对跨学科创业研究和社会创业实践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施剑莉 《科教文汇》2009,(10):52-52
对儿童早期行为抑制性研究的介绍,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行为抑制性概念、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儿童早期行为抑制性表现对其社会性发展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魏子瑜 《科教文汇》2010,(17):1-1,7
学校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班集体是儿童在学校中的"家",是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教师就是这个"家"中最权威的"家长",主导儿童的一切行为,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自我、人格以及学习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等都有帮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自我概念和人格以及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作用。留守儿童对同伴有更强的依赖性。所以,帮助他们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社会正确认识儿童孤独症,关爱孤独症儿童,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融合教育是儿童康复体系的一部分,是个别化训练效果的体现与强化,是儿童康复目的和方法的统一。幼儿园阶段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重在引导儿童了解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培养儿童掌握基本社交技巧。融合教育特别是在儿童情绪和行为校正方面效果显著。笔者在文中归纳了融合教育在校正幼儿孤独症中实施的过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幼儿期是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关键,幼儿的社会性是在交往和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受益终身,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下,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新兴媒体的日益崛起,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本文主要是对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作出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树坤 《科教文汇》2008,(14):53-5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反应的一种组合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专制型、放纵型以及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反应的一种组合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专制型、放纵型以及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红梅 《科教文汇》2007,(9X):76-77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金芳 《科教文汇》2011,(8):62-62,121
分享行为不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形成良好品格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知识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的同伴交往增多。研究者通过对美工区的观察,归纳出幼儿在美工区分享行为的类型.并提出促进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特殊结构家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如导致儿童自制力差、社会认知偏差等。本文通过剖析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的引导作用,探讨适合特殊结构家庭对儿童的教养方式,进而希望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来降低特殊结构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试图以规则学习为载体,依托幼儿的生活实践,通过规则图标的设计,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执行规则的水平,体验规则带来的快乐,加强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曾经提出:儿童能在同伴冲突中习得社会性发展相关的能力,习得社会性交往的技能,换而言之,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本领,和儿童在同伴中的同伴冲突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自我概念是关于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社会接受性等的知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交往等。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一所福利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陈会昌教授的《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为调查工具,对4—7岁儿童进行全样本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福利机构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其中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最低,通过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儿童的生活地、疾病情况和受教育程度与自我概念发展有显著差异,并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创设自然情景、拓宽教育领域等有效教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亲社会行为项目和儿童气质评定量表,通过对269名3~5岁朝鲜族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3~5岁朝鲜族幼儿各年龄阶段亲社会行为表现无差别,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气质维度上的注意分散度与反应阈会影响到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