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都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4.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相似文献   

5.
说到《归去来兮辞》,不能不先介绍一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前人对于陶渊明诗歌、辞赋、散文内容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广泛,本文就著名辞赋《归去来兮辞》中的几个虚词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8.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必读必背文章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仙境,这是众多参考书的共识。有资料可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不是现实环境简单的照搬,而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世界。文中的人物、环境、生活都是经过加工、虚化和美化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2.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作为我国小说史上一部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而优秀的作品,体现出了作者无法脱离时代可能性又高出于时代规定性的性别意识,初步构建了明清时期开明文人的一种诗意的并具备叛逆色彩的女性理想。但同时由于作者理想与时代局限性的冲突,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表露了清代男权话语中对女性理想的矛盾态度。可以说,这种女性理想,是作者个体理想与历史文化积淀、时代风尚追求以及作者男性角度局限等多种因素冲突与调适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 (长春 )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 ,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 ,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 (平话 )》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16.
风凌是晚清时期官派出洋并用汉语写下域外游记的蒙古族官员,其著作《四国游记》详细介绍了荚、法、意、比4个国家的军工重地,塑造出晚清官员眼中的异国形象,翔实的数据为国人提供了非常珍贵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知古代游记最早的结集始于南宋陈仁玉的《游志》。明清以降随着游记创作的繁荣,结集日渐增多,形成总集和别集两个系列。清末大型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相当完备地网罗了有清一代各种游记,对游记的保存与流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和建国以来的近百年中,游记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主要体现为校注、再版以及游记集和游记丛书的编选,取得了相当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加强游记的校注、辑佚工作,按地域编选出版游记集,编纂游记资料汇编,逐步实现游记的数字化,以更好地发挥游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清士林之翘楚刘鹗承传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中,作者以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与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在首揭"清官"之恶的主题展示与叙事模式、心理摹写及状物拟人等艺术表现方面都给人以"陌生化"的全新审美感受,其成就与贡献都是空前的。就此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继承优良传统、提升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晋后期玄佛合流的趋势使社会思想变得平静,生活于其时的陶渊明在为人和诗文上都超出了当时士人,表现得更为平静,更为彻悟,极具佛教的意味。虽然他并未接受佛教的信仰,但使之致于虚静的迁化观正深契佛学的义理。他的虚静正是玄佛合流的思潮潜移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