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体育文学"是把各种体育活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最终融生命、健康、审美及艺术于一体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文学类型,中国当代体育文学中人与体育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解构"到"重构"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大量自觉赋予体育文化内蕴的文学叙事文本,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诉求。在21世纪的文学格局中体育文学经历了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回归中心的发展过程,必将对未来的体育与文学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开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的"伤痕文学",它的内蕴和意义,也许远不是"伤痕"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本文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力图分析、揭示"伤痕文学"中性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入手,对翻译文学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变异进行了研究,就此分析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翻译的误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阿拉伯文学里,有很多描写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文本,其中"异乡人"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这一系列小说反映了不同时期,阿拉伯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小说还思考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优劣,并试图寻找到两种文明的"融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文化批评的提出是基于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文学文化批评把保持自主的广度、批判的力度和科学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文学文化批评的基本对象是文学文本 ,研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其基本任务。把握文本中的文化精神 ,必须思考其为人们提供的文化视界的性质 ,辨析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文化认知控制的属性 ,评价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情感体验的取向与质量 ,看其是否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反思 ,并能给人们以价值更新的启示 ,为人们优化自己的意义世界提供精神资源。文学文化批评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使社会自觉维护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地革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媒介框架理论对英国《卫报》(网络版)南非世界杯报道特征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在议程设置上注重客观性和全球化;在报道方式表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草根新闻"的应用、球迷互动社区的呈现,凸显"网络性"。从中得到以下启示:"议程设置"框架上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专业性不足、边缘性过度;在表现形式框架上"网络性、互动性"严重缺位;报道方式框架上要注重塑造"报格",打造"专业性"。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伤痕小说内含现代性与矛盾性双重特征,在文本表述上主要体现为:隐匿现代性,凸显矛盾性。这与始自"五四"新文学阐扬现代性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作家这种反其意而行之的叙述策略重在更好地表现文学反作用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并强化它们。遗憾的是,伤痕小说纠结于思想话语与历史—政治话语之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完成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通过网络文本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马蜂窝和携程网收集旅游者评价,运用网络爬虫软件获取大量网络文本,使用ROST-CM6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对获得的文本数据进行词汇频率统计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对平遥古城文化景点的认知不足;二是在平遥古城景区进行商业贸易导致游客敏感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商业经营质量、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突出旅游品牌形象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语言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文学作品的原因。它反映了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分歧,从而限制了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然而,在课堂上文学教材的采用,不仅能使之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且还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与训练交际技巧的机会。本文还阐述了语言课堂中综合教授文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其前提就是文学是语言,而语言也的确能成为文学性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主题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西思想家、文论家关于文学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世界中心论、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四大类,每一类中又有许多不同学说,但只是从某一视角就某一视点进行了界定.文学本质的全方位界定应该遵循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对包括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在内的文学进行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13.
霍松林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大学时期发表于《中央日报》的一系列关于杜甫的学术论文,体现出注重文本、以理贯之、注重考辨、态度谨严等特点;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松林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已奠定的治学思路和方法,这都给从事文学研究者以指示门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的汉诗与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不同,未获得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多为友人间吟诵唱和的芥川的汉诗,反映了作者鲜为人知的更为真实的一面。本文通过分析芥川的早期汉诗作品,阐明芥川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及其文化背景等问题,这是全面把握芥川文学本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6.
从福斯塔夫与阿Q在精神流浪这个视角入手,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文学形象放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对他们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从而发现他们的人生,实际上也是生命苦囚般的体味和经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视为人类生存困惑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徐坤小说语言的变异给文学语言注入了活力,扩大了文学语言的张力.这种文学语言的变异一方面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作家自身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对徐坤小说语言的"文本外语境"和"文本语境"的解读,可以探析其小说语言变异产生的独特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的"品牌性"与生俱来。在经过了从"作者、作品、读者"到"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主体"再到"生产者、产品、消费者"这样一个在当下可以发生种种价值流动与固化的关系中,品牌、品牌化之于"文学创作、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就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价值构建。文化市场识别、精神审美价值增减"器"、创作个体或群体差异化审美形成战略、文化产品经济利益诉求工具、创作主体"群体性"共振效应、主体价值延伸与边际效益、创作后发展驱动力等等,能够形成一个关于文学创作品牌的有着相对独立无形资产的"价值认知体"。尽管在文学创作的完形过程中,必然要审视、追踪其品牌价值实现的实际结果及其所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文学创作品牌构建的价值作用,在文学的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上将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和愈来愈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