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刘大櫆的《论文偶记》是近几百年散文理论宝库中一篇重要的论著。在这篇论著中,刘大櫆提出“以势壮美”,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等一套散文写作理论,把文学艺术反映生活,使生活中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落到实处,并从文章学的气势、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桐城文论。  相似文献   

2.
钱澄之作为桐城派的先导,其古文创作理论对桐城派影响较大,然因其文多涉时讳,传世作品较少,其主张未曾引起关注。钱澄之针切时弊、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以气运文的行文法度和语词雅洁的文风主张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櫆等人,对后世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形成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3.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他在桐城派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大櫆虽然没有像方苞、姚鼐那样提出个性鲜明、影响广泛的理论学说,但其以丰富的文学实践和鲜明的学术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其代表作《论文偶记》以"神气"为主题,深入探析了"神气"的审美内涵及践行途径。刘大櫆以诗论文,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深入剖析了"神"这一美学范畴,并结合散文理论和绘画理论,从"神"与"法""气""势""十二贵"等方面的关系,探寻了"神"的本质、践行路径及表现形式等,从而实现了"文以载道"到"神"之美学旨趣追求的转变,从审美创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感悟三个维度将"神"推向了纯粹美学趣味,奠定了"神"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诗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櫆以“神”论,反映了古理论的诗论化;刘大櫆从“音节字句”求“神气”的学方法,与严羽、谢榛等人的学诗方法一致;刘大针对古提出的审美标准很多是从诗论范畴中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由"神气"、 "音节"、"字句"构成,三者的关系是从"粗"到"细"的关系,刘大櫆讲究从具体的写作"操作性"提升到一种审美性.在谈到三者关系时,他也是按照古代文论感悟式的语言论述三者的关系,本文试着寻找出刘大櫆在论述"神气"和"音节"的关系时,未能明确谈到的理论过渡桥梁--"势".  相似文献   

6.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7.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他散文的成就,在于继承了方苞“义法”说,提出并实践了“神气”“音节”的理论,对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即结合他的作品和创作过程阐释这种理论的特点及它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晚年刘大櫆为生活所迫,跋涉徽州。在徽州期间与徽州文人孙维龙、程瑶田、方矩、汪梧凤、吴定、金榜、郑牧、汪肇龙等交游,相互探讨写诗、作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或师徒情谊。文章通过刘大櫆在徽州的经历,进一步阐释刘大櫆的古文观,从而阐明刘大櫆古文观在徽州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余年来,伴随着刘亮程由最初的"一夜成名"到今天的"销声匿迹",刘亮程研究逐步深入和发展,但刘亮程及其散文的意义人们关注的却很少。本文以为,刘亮程的意义在其艺术创作生活中的"进入",这种"进入"有其艰难性,但同时刘亮程也给出了一些"进入"的途径,而这种"进入"的本质实为艺术创作的终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3.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4.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敞是江西古代散文史上有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家。其散文体式多样,内容丰赡,涉及面广,思想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北宋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散文的基本特征有四:见博识高,长于议论;征引广博,说明力强;巧于谋篇,曲折多姿;言简理畅,片语破的。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珂是抗金名将岳飞之孙,一生著述甚富。岳珂自少年时起,就喜好诗文,又因其岳飞之后的身份,而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照顾;出仕之后,曾长期任职于镇江,与汇聚于斯的辛弃疾、刘过等名家以及黄机、王迈等少年才俊都有来往;晚年居九江时,来往亦以文人居多。这些作家有的长于诗词,有的长于散文,对岳珂的创作和思想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18.
杨凝是柳宗元的父执、姻亲,考证杨凝的生平行事,对于深入了解柳宗元的行事不无裨益。本文考证了杨凝在宣武军幕府中两次朝正,进而廓清了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系年上的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19.
“观其一节”就是通过此物考察彼物,通过部分考察整体,通过现象考察本质,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便是其尚简尚短的荚学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地反映在徐渭小品文的简短体制上。徐渭作为晚明小品先驱作家地位的确立,不只因为他在实践上开创了小品文的新风气,还因为他的“观其一节”理论奠定了小品文的基本体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物色篇》进行考辨,分析刘勰对宋齐文学的一贯态度以及宋齐文学的弊病,指出"志惟深远"和"功在密附"是刘勰对写景诗文提出的一致的创作标准,属于刘勰的写景诗文观,而非对宋齐山水文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