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林祥 《教育学报》2007,3(3):86-90
从1922年起,陶行知一贯推崇武训,主张学习武训精神。在1940年至1945年间,他以重庆育才学校为阵地,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武训纪念、宣传活动,成为当时我国主张学习武训,光大武训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建议政府根据武训诞辰设立兴学节、兴学周、兴学月,以推动全国普及教育发展。他反对把武训当作异人、苦行者、圣人和“陶派的人”,也反对复活历史上的武训,而主张要学习“三无四有”的“武训的真精神”。陶行知对武训及武训精神的倡扬,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正确评价武训,推进教育普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的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武训声名如日中天,这与我祖父陶行知推崇武训是有关系的。1922年7月,祖父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社务报告中  相似文献   

4.
武训是不是教育家?是怎样一个教育家?本文从大量的史实出发,就武训其人,武训兴学,武训精神和武训评价等颇有争议的问题,畅述了笔者一家言。  相似文献   

5.
本文肯定了武训忍辱办学的义举,对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重要贡献,同时阐述了武训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对振兴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百年武训评价的演变和对“武训精神”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山东堂邑县乡民武训四处行乞,办了三处义学。清政府为他赐匾立祠,钦封义学正。民国改元后,蔡元培、陶行之等教育家对武训兴义学也是推崇备至,武训义学名噪一时,建国后,对武训的评价先扬后抑,直至1978年后才渐有定论。  相似文献   

7.
论宽容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精神是一种智慧和美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实现社会和谐,要用宽容取代狭隘.宽容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弘扬公民的宽容精神,理解、谅解、化解是培植宽容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武训以赤贫之身行乞办学,最终设学三州县,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究其主要原因,则是武训“修个义学为贫寒”顺应了历史潮流,“乐善好施”符合鲁西北地区区域发展的需要,行乞兴学赢得了地方士绅和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历史精华的凝聚,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进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造就“四有”新人,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异质社会”与“变动社会”,社会整合问题就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启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凝聚和社会整合的重要资源。以弘扬现代性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体系应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能力的关键。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应当全面启动恢复我们民族的历史底蕴,发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挖掘民族精神的优秀资源,重塑民族信念,推动中国当代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1.
武训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肯定、批判与再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这一过程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前,人们围绕武训展开了种种评论,武训精神得到众人的称颂和提倡。纵观这一时期关于武训的社会评论,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慈善助学的“仁义”本质,二是紧扣救国救民的旋律,三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促成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维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价值支撑;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水平,促进公民追求和谐的自觉意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资源;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稳定秩序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鲜明地指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把《决定》要求贯穿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重要的科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要明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个新提法,也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仅是我国公民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为关键、和谐社会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法治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精深。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之时,宪政、秩序、平等、正义等现代法治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创设和谐社会心理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反映和体现,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造就新一代合格人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书平 《文教资料》2006,(24):72-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战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