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 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 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 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 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 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 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 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 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 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诸位专家学者撰写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对外传播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书中李蓓芬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首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来说,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 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书中李蓓芬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调“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书中李蓓芬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客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编按]  相似文献   

8.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06,(10):40-41
2004年,本刊就人权问题专访了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并邀请他作为2004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卸任后的吴建民,出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2005年,本刊连载了由吴建民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对此,很多对外传播领域中的资深人士对我们说,《对外大传播》为读者推介这样的好书,意义很大。很多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的读者也向我们反映说,每期看到此书的连载,都有满足之感,里面讲的内容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很有帮助。前不久,吴建民与夫人施燕华共同写就的《在法国的外交生涯》,为读者揭去了很多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得知吴建民又将有新作面世,我们充满着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成功举办。其宗旨是:“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者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美国百人会发起人杨雪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第十期开始,本刊已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其宗旨“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者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周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 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美国百人会发起人杨雪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以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成功举办。其宗旨是:“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窒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毒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 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羹国百人会发起人杨窖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笫十期开始.本刊已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刻意扭曲和阻滞的“他塑”困境,和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对外传播技术方法先进性灵活性不够等“自塑”困境。基于如何实现中国对外传播内容共享与效能共创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当前对外传播困境进行反思,并思考性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建构与中国对外传播“守正”与“创新”的新探索,即坚守具有人类文明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坚守具有世界利益共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指导理念,坚守具有的主客双方共创性的媒体矩阵为传播特色渠道,以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的利益主张、创新的互动渠道,实现具有感知绩效的长尾性互动,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让新时代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外传播领域,她同样功绩显著,不仅亲自参与创办了一系列对外传播的刊物,例如,早期的《中国论坛》、《中国呼声》、《保盟通讯》等和建国后的《中国建设》,还促成一批外国友好人士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奉献心力。基于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宋庆龄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对外传播经验、思想和理论。其中,与外国记者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对于当代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对外传播学概要》最突出的特点是一部理论性专著,它就我们在对外传播(我国习惯于称作“对外宣传”)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从整体和理论的高度作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概括和论述,既有对外传播学的普遍性,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和学术性。据我所知,像这样的著作在我国还不多。我国对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  相似文献   

15.
文明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国际传播的关注焦点,交流与互鉴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全球视野下,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则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精神或文化资源上。这些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与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国际传播的地方化实践因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突破口。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体资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倪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dragon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dragon的汉译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可以容易地举出传播学诞生的其他来源,但许多学认为,传播学的诞生与对外宣传现象的研究密切相关。传播学研究伊始,关于对外宣传的研究就一直处于传播学研究的前沿。有的学把20世纪称为“宣传的世纪”。在这个宣传的世纪,对外宣传策略与技术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宣传策略出现什么新特点?本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外传播,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重要领域。作为从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的对外传播学可谓发展迅猛。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以下简称“三贴近)。因此,对于如何精心打造对外传播期刊,让受众乐于接受、乐于阅读,从而真正体现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外宣期刊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刘明 《对外大传播》2007,(8):39-40,23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相关成果与读者交流分享。今年初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作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颇受业界和学界瞩目。现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