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泥土敬礼     
父亲编的席子像云彩,有诸多的花样,人们可铺床,可做帷子,可围起做盛粮食的囤,但父亲说泥土如一领席子,是要人爱惜席子一样爱惜泥土。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  相似文献   

2.
泥土的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女娲抟黄土做人"。《圣经》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还对亚当说:"你本是泥土,仍要归于泥土。"这两则传说,说明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3.
1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做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DNA     
《圣经》称:上帝用泥土造人,取名亚当,并以亚当的肋骨造出其妻夏娃,同置于伊甸园中,由于他们的繁衍生息便出现了人类。  相似文献   

5.
1 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做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6.
1 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作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7.
宗教改革之前,罗马教皇是解释人们信仰的权威,教士用普通大众听不懂的拉丁语为人们主持宗教仪式,英语《圣经》被认为是异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掀起翻译和出版英语《圣经》的高潮,最终《圣经》取代罗马教皇,成为人们信仰的权威。伴随着英语《圣经》的发展,国王的态度却反复变化,他们希望"自上而下"地加强王权、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大众通过阅读、理解英语《圣经》却产生不同的思想,最终自下而上推动教会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钦定本"《圣经》问世以来,《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其文体风格对后世英语的影响,并指出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期对当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对他们了解英语文体知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对人类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完成 1— 5题。怀念土地按照《圣经》的传说 ,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 :“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名叫亚当。”上帝还对亚当说 :“你本是泥土 ,仍要归于泥土。”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 :“女娲抟黄土作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           。其实 ,不但人类的生命 ,而且人类的精神 ,都离不开土地。就说说真、善、美吧 ,人类精神所追求的这些美好的理想价值 ,也无不孕育于大地的怀抱。如果大地上不是万象纷呈 ,万…  相似文献   

11.
沈芹  王后雄 《化学教学》2013,(1):9-10,24
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持有"圣经式"的教材观,他们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人教版中"物质的量"为例探讨了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特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圣珍老师,是北京市通州二中一位很普通的中学老师.多年前,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问题少年"(他们的亲生父母再也带不下去了),被他们的父母在绝望中送到了她的家里,认她做了母亲.如今,他们个个脱胎换骨,全部变成了深受师长喜爱的"希望之星",多位考上国家重点大学,有的已赴世界一流大学深造.下面,是她的20条"教育圣经".  相似文献   

13.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夏末和声     
不是所有的树都要成材,不是所有的路都有岔口。风轻轻一吹,就把我从一个路口吹到了另一个路口。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和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一样,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没有什么色彩了,那些喧闹与纷繁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他们眼里只剩下一些天空的颜色。我的生命也许就是这些桀骜不驯的树,恣意生长,淡淡黄尘中,暖暖阳光里,像云一样飘着。没有人会记得我,作为一棵树,是没有必要记住这些的,泥土记住了这一切。一棵树曾经承载过的一切,泥土都承载过,除非它死了,泥土也会是它最后的微笑。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辈子有多长,谁也不知道树最后会长成什么…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99):15-16
《圣经》流传了近两千年,对信奉基督教的来自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基督徒视为"神的话语",是人们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因此把它作为日常行为、礼仪、节庆等的根本依据。《圣经》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圣经》对整个西方文学尤其是英语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不言而喻,文章就《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开始,我们在泥塑活动中为他们准备了黄泥块,让他们玩。但幼儿兴趣不高,有些幼儿甚至不动手,动手的幼儿也只是捏捏拍拍,没什么面部表情。通过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孩子玩泥土的机会很少,特别是住在楼房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面对不熟悉的泥土,他们手足无措,怕弄脏衣服、鞋子和小手,从而对泥土怀有一种恐惧感。于是,我们决定让幼儿从玩土和水入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玩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是圣经中《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科技史专家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总结了科技发展中的一个规律:"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  相似文献   

18.
"圣经文学"研究历经"圣经中的文学"到"作为文学的圣经"和"世界文学中的圣经元素",内涵渐趋丰富。探讨《圣经》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以及圣经文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9.
我们吵吵嚷嚷故作深沉故作潇洒地挥手告别馕着闪光金字的师院大门,然后便咬咬牙挺起胸脯或者暗弹几滴青春的眼泪来到9村中学,以应验《圣经》中那“人啊,你始自泥土,终将归于泥土”的名言。  相似文献   

20.
"bread"作为文化负载词,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本文以《圣经》英汉译本作为平行语料库,检索分析了bread一词在《圣经》英译本中的搭配情况,主要有bread的动宾结构,bread的修饰语和bread的并列结构。并对照了这些结构在《圣经》中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主要是作为具体意义上的饼,食物的总称和修辞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圣经》中译本几乎保留了bread的意象采取直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