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2.
“相绥化市三河镇民喜学校陈景龙谈﹃相遇问题﹄的复习遇问题”是第六册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又是毕业总复习中应用题复习的一个难点。要搞好这类问题的复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列关系式 ,掌握解答规律1 .列出关系式。首先列出两种关系式 :(1)弄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2)由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列出速度和、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路程的关系式。2 .通过练习掌握规律。(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 ,经过5小时相遇 ,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题关键 :先求出…  相似文献   

3.
一、准备性练习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显然,这是单一物体运动中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发展.在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应进行行程问题中三量关系的基本训练,为学习“相遇问题”作好铺垫.1.学校长方形操场的长是60米,宽40米.小明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知道,解答行程问题离不开路程、速度和时间。但仅仅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行进中的方向。例如:相遇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对的;追及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同的。可见,要想正确解答行程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不可忽视的。请看下面的例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和乙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甲每分钟行200米,乙每分钟行300米,多少时间后,两人相距5千米?  相似文献   

5.
例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乙每分钟走40米。甲、乙两人在A村、丙在B村,三人同时分别由A、B两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后10分钟又遇到乙,求A、B两村间的路程。分析和解:这是一道连续相遇的问题。以甲、乙两人为一方,丙为另一方。双方分别从A、B两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先后与甲、乙两人相遇。只知三人行走的速度及两次相遇相隔的时间,而要由此求出A、B两村间的路程,确实有一定难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像这类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首先应当画出线段图,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理清思路,找到突破…  相似文献   

6.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中,教材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教材列举两例(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驶16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160千米/时;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份.)来指导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如上面例题中的160千米/时、60米/分,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页例3。 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达部分开始,将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10.
问题: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以后2分钟又遇到甲。求A、B两地距离。(全国数学竞赛题)这是一道求两地距离的行程应用题。特点是:已知甲、乙、丙的速度,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甲相遇时间比丙、乙相遇时间多2分钟。要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关键要弄清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先表示出丙、甲相遇时间和丙、乙相遇时间。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即两地距离)÷二人速度和。解题方法:设A、B两地距离为x米。先算:丙、甲相遇时间=x÷丙、甲速度和;丙、乙相遇时间=x÷…  相似文献   

11.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等量关系隐含在题意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所找的等量关系也就不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大致有下面七种。一、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写出等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有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可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21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2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  相似文献   

12.
相遇问题是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典型应用题之一。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三组练习题。 (一)基本训练,掌握数量关系相遇问题中,必须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懂题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如相向而行、相遇、速度和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一、条件不变,问题改变对例题的问题进行拓展、引伸,得到一系列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例1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学生利用“共同走的路程÷速度和”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出示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相似文献   

15.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16.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数学大纲指出:“要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教学人教社第七册教材第150页例5:如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通过观察图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是先求两人的速度和,再求总路程。然后,教师以例题为基础设计了一道很好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8.
使用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例1。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答:(1)小华每分走50米,2分走多少米?(2)小英2分走100米,平均每分走多少米?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第七册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防止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编者在练习三十三中设计了一些稍有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骑自行车去超市买东西,他15分钟行了2400米。问题1:小明每分钟行多少米?得出:路程/时间 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