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樊葵 《当代传播》2005,(4):27-29
事实只有一个真相,因此同一事实在不同的报道中应该有内在的统一性,给受众一致的事实印象.然而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却常常出现一个事实多种面貌的情形,本文称之为"同源异质"的报道,它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困惑,而且会破坏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媒体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2.
个人灾难性悲剧事件,一直以来是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此类报道因易引起受众的同情心及较高的关注度,在媒体"拼收视率"、"拼发行量"的今天,一些媒体报道往往不惜放大或渲染事实的细节或过程,冲击受众心灵,造成压抑、悲伤、痛苦等情绪。尤其是这种情绪一旦弥漫开来,会给社会带来悲观消极的影响。因而,在个人灾难新闻报道中,也应该讲究报道技巧与导向。  相似文献   

3.
2016年的洪灾报道,因为有了新技术的运用,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体验,给新闻传播者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播者如何更好呈现新闻事实,如何体现新闻情怀,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建怀 《视听界》2008,(2):99-100
1.确保法制报道的真实性,给受众提供可靠可信的信息。 法制报道事实准确无误,才有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果事实有讹,夸大或隐匿,非但会影响媒体和节目的可信度,还会惹火烧身,成为被告,“纸馅包子”、“毒香蕉”报道就是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性专题栏目的不断产生,个别节目为片面追求收视率,不惜采用耸人听闻的题目,夸大其辞的评论以及假事实、假现场来吸引受众眼球。这些不实报道和不实评论往往给当事人带来名誉损害,  相似文献   

6.
重视新闻角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继亮 《新闻窗》2009,(5):53-54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在同一新闻事实面前,面对不同的报道意图和不同的受众需求,记者发现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会有不同,会选取不同的题材,找到不同的切入点,突出不同的重点。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我们总是要选取那个能够看到最好最美风景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新闻除了给受众提供一种事实或一种信息之外,还要不要给人提供一种感动?换句话说,新闻受众从新闻那里除了接受一种事实一种信息之外,还会不会接受一种感动?  相似文献   

8.
姚敏  李艳歌 《今传媒》2011,(10):36-37
真实性、权威性以及颇具历史积淀的新闻专业素质是受众在报道事实不一致时,更愿意信任传统媒介的原因。面对网络媒介的过激化、盲目化、失控化,虚假新闻、策划新闻不断出现。传统媒介应在在观念上,常怀回归意识、明确普惠大众的责任;在报道实践上,寻求多方科学验证、善用报道技巧,力争站在平衡的位置,对新闻事件进行不断的挖掘、比较、鉴别、思考,从而逼近事实真相,把好新闻关,给受众一个真实可靠的新闻事实,真正承担起书写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常用于绘画中。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留白"将会带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受众少了信息轰炸式的被迫接受,留时间给受众以启迪和思考,从而产生共鸣,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世界在不断发展,更在飞速变化,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得新闻受众越发对新闻挑剔起来,给新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媒体必须把握好新闻内容的生产,不断创新思维,让受众接受新闻产品,让媒体得到社会认可。内容生产,亦即什么是新闻或新闻是什么。早期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随着社会及新  相似文献   

11.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媒介将新闻事实经过自己的“再构建,,后才传达给受众,并主导意见市场。受众接触的是‘‘媒介环境”中新闻事实的信息而不是事实本身。这使媒介对新闻事实的议题建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纽约时报》对“神舟”五号的报道过程分析媒介的议题建构。  相似文献   

13.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直播是电视新闻播出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把新闻现场的图像、声音、记者的采访等通过电信号传输给受众,使电视新闻成为了"正在发生的事实"。本文将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作为分析内容,分别从尊重受众知情权、维护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扩大新闻影响力、3G技术带来直播变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报道形式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5.
韩冬梅 《新闻传播》2009,(6):61-61,63
会么是新闻导语?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极其简洁的文字,扼要叙述事实,揭示全文主题,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消息是要向受众报道的一个新闻事实,是要以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一个最基本的新闻信息,消息的标题就是用准确的词语向受众表达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是有些消息的标题却使受众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看过新闻之后,才恍然大悟,标题模糊化,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本就消息标题不能表达新闻事实的模糊化问题作一归纳和分类。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火灾发生率也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攀升。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支离破碎的火灾现场,这样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上。事故必然伴随着生命的损伤和财产的损失,不仅给当事人带来灾难,也会给其他受众带来焦虑、不安和恐慌。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报道事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颇为盛行,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 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而使受众对这种新闻报道样式倍感亲切和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