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电影诞生于一八九五年,第二年就从西方传入中国。一九一三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显示了我国早期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到了三、四十年代,在党的直接组织领导下,我国进步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故事片,如《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风貌,配合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发挥了一定的战斗鼓舞作用,也在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路上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今天,这些影片仍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十分宝贵的思想艺术财富,是我们回顾了解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动教材,又是艺术上具有较高鉴赏价值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影戏"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简单地用"电影即戏剧"来阐释"影戏"观念。本文在细致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到后来强调"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强调"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家的认识在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早期电化教育的起源及阶段的划分问题却存在很大分歧。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起源于电影教育,并有着基于教育电影的大教育取向特点。早期电化教育萌芽于幻仙影戏公司,发轫于商务印书馆。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重心开始转向政府官营机构和提倡新学的大学。本研究以"血花剧社"电影部(最早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电影股、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上海大夏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代表,梳理了它们在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呈现了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后,结合对目前一些学者关于电化教育诞生与阶段划分观点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脸谱:谢晋(1923.11—2008.10),浙江上虞人。电影导演。1941年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学习,受业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建国后,历作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 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民族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族话语”,指涉的是电影批评工作者对于中国电影从形式到内容的“民族性”追求。关注美学传统和历史责任这样两种批评倾向,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构成了20到30年代电影批评中的“民族话语”。这十年里的“民族话语”,虽然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甚于电影美学本体,但仍影响着日后的电影批评。  相似文献   

6.
从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足足走过了100年。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人也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他购  相似文献   

7.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电影导演,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6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8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10届电影百花奖和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年过八旬的他,晚年未能享儿女承欢膝下之福,却还照顾着智障的小儿子谢佳庆。他用85年的人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大片"———父子情。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6,(1C):86-89
从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足足走过了100年。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  相似文献   

9.
“我已经很久不看国产电影了”——这话如今挂在许多影迷嘴边,曾几何时,一向受大众喜爱的国产电影正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中国电影的水准,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唏嘘的话题,跟谈中国足球一样,提起这个话题就会让人心绪变得很不正常。反复地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人们也许已忘记了中国电影曾经在奥斯卡上的风光景象。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就开始无意识地触摸奥斯卡,而这种无意识的状态竟然为中国捧回了第一座很有分量的小金人。1988年,由中、意、英合拍的历史故事片《末代皇帝》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9项大奖。…  相似文献   

10.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电影导演,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6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8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10届电影百花奖和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相似文献   

11.
1931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一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时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期间,受到苏联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戏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批评的现状难尽人意,理论层面上的批评本性和批评功能的缺失,现实层面的批评对象的空泛,以及批评家自身文化使命感和批判意识的阙如,导致当下的中国电影批评渐渐失去了其应该承担的总结电影历史、剖析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电影批评已经不具有一切真正的艺术批评都应具有的根本品质:给理想以冲破现实藩篱的梦幻空间,让有限的艺术形象焕发出无限的光芒,给艺术的受众以永恒和超越性的慰藉。因此,重提电影批评家的职责,让中国电影批评发挥应有的作用,实乃中国电影理论领域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部动感特效故事电影《天网锁毒巢》拍竣将高新技术和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我国首部动感特效故事片《天网锁毒巢》近期将上映。影片沉歌了我公安干警在缉毒斗争中的英勇机智,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观看影片时,观众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警车上、快艇上的飞速驶行;随着战一个的激烈和自然环境的变异,剧中的阵阵枪声、闪电雷鸣、湖水喷溅、蛇爬虫咬,还会给观众肌肤被触及的体验。由北京市都乐科技公司研制首创的动感特效故事片的电影摄制工艺及同步放映特效装置,使动感电影不再仅是游乐园中的“玩艺儿”,而成为进入电影院的又…  相似文献   

14.
1933至1936年,在中国电影教育协会与联华、明星等公司的推动与保障下,我国电影以参加国际影展、影人访问团的形式官方出访欧洲,在海内外引发广泛批评讨论。通过布迪厄场域理论对本阶段探索异质文化场域实践之批评进行读解,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渊源与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影戏剧本有三种形态:无本之本、提纲本、足本。这三种形态的剧本之间既存在历史的关联,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影戏剧本形态的演进历程:原初的无本(游戏阶段)—原初的足本(借用讲史话本或宝卷等作底本)—无本、提纲本—足本。各形态影戏剧本在话语程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结构方式、场次安排、审美特征等方面有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中国的电影理论界至今还介绍和理解得不够,甚至有人盲目排斥,视而不见,如果我们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合理的新颖的东西,并且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启迪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介绍了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权主义电影理论,这些理论早在六、七十年代已风行于西方,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今的电影批评中,而且仍在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电影范围来看,故事片是所有电影种类(歌舞、科幻、音乐、美术、动画片等)中生产量最大的一种。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地位是靠故事片来奠定的,故事片是电影艺术的根本。著名的电影剧作理论家悉德·菲尔德给电影和电影剧本下定义说:“一部电影剧本就是由一个个画面讲出来的故事。一个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另一位电影理论家麦茨则坚定地认为:“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没有影片。”(《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中国电影本来很重视故事情节的表现,但近十年来的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淡化故事”。淡化故事不仅没能带来所谓“纯电影”的形成或“电影语言的革新”,而且其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因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失去大量观众。“淡化故事”这一趋向一旦走向极端,必将引致所谓西方现代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影已经走入谷底。为了扭转中国电影的危机,在目前阶段只有走低成本制作的道路,从编剧入手,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拍出争取观众重新走进影院的影片。本文主要从故事片的基本规律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故事的沿革、故事在电影中的地位、电影界围绕着故事性所产生的争论,以及故事独特的规律性技巧等等,引导电影故事片的创作者们将电影编剧水平提高或者是恢复到讲动人故事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国营东北、北京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直属文化部电影局。在业务上,故事片剧本由电影局组织、审查和分配,导演由电影局指定;在财务上,制片厂未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其开支由电影局负责,影片发行收入也通过国营电影发行机构集中到电影局。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中央的意志可以比较顺利地推行,相对较少受地方、制片厂和电影工作者意志的影响;缺点是集中过多,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制片厂和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