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三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林 ( 1 836- 1 886)的诗歌充满魅力 ,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中的三美 :朴素美 ;音律美和修辞美。  相似文献   

2.
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 ,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从而形成其诗歌音乐美、节制观、情绪化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诗歌爱好者们,古代的诗人们以他们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广阔的诗歌艺术天地.在品读诗歌过程中,我们发现酒、茶、禅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酒、茶、禅中诗歌愈加焕发出独特的美.本文试从酒、茶、禅三者的微妙关系来品评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4.
元文卿 《成才之路》2010,(15):39-40
【设计理念】 本课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对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课设计以朗读贯穿全程,以诗歌的意象为中心组织全文,从诗歌意象的选取、表达、组合三方面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通过整体感知、研习课文和归纳总结三个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在使人产生高端的美感的同时,也能给予人以智慧的洗礼,完美地诠释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弗罗斯特诗歌的自然之美、义象之美、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四个方面对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感受其诗歌卓尔不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诗人情志的独创性抒发,翻译诗歌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意完好地再现出来。《锦瑟》是李商隐极富盛名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两个译者在翻译《锦瑟》一诗时对意象、典故的处理方式探讨了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并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美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才能表现出来。以英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意象的三大功能——描绘功能、抒情功能和象征功能,阐明了在英诗鉴赏的过程中,只有从意象入手,弄清其功能和作用,才能领悟诗人的意图,达到欣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作为诗人、评论家,力主诗歌要表现一种神圣美。通过分析比较坡与几个对他的诗评观点形成影响较大的作家来探求其诗评观点,并通过解读他自己的诗歌来诠释其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诗歌意象、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6-1886)的诗歌语言朴素、不事雕琢、短小精悍,但读起来却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充满魅力.文章分析了体现于其诗歌中的三美朴素的自然美、不拘一格的音律美和新颖别致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依据: 1、现状分析: A、诗歌鉴赏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是"非美"的.诗歌乃是最纯粹精微的语言艺术,乃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的综合展示.诗歌的教化意义、历史意义以及文化意义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诗歌的美学本质上,然而当前大多数诗歌鉴赏教学仅仅停留在"读读·讲讲·背背阶段".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诗词无疑是极美的,其翻译无疑也是极难的。通过对金陵判词的一部分修辞格(包括典故、双关、析字藏字、押韵等)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倡导在诗歌翻译中不但要保留原文的意境美,也要尽量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声音美和文化内涵美。  相似文献   

14.
宋长江 《考试周刊》2014,(76):34-35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和阅读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从真正美的体验、人性本身、诗歌怡情功能等角度进行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摒弃一些旧有传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2013,(10):10-11
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是美育的需要,也是英语教学的升华。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严正的格律和音乐般的旋律,它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载体。为此笔者把审美教育作为本单元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及相关材料,通过揣摩法、吟读法、感悟法、玩味法等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绘画美、修辞美和风格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正确的审美观。一、仔细揣摩,体味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经过诗人的反复推敲,因而凝炼、含蓄、优美,寓意丰富,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范本。诗歌的炼字曾有“吟…  相似文献   

18.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20.
《荷花淀》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走上抗日道路的过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朴实、真挚多情而又机智勇敢、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情绪。作品晶莹透明,强烈的生活气息,动人的艺术形象,诗一般的意境,使作品产生了诱人的艺术魅力。作品凝聚着作者艺术探索的心血,折射出作者对人物心灵的深刻透视力。浓郁的情意美、绘画美和音乐美,使小说充满了情趣和美的氛围。《荷花淀》基本上是一篇诗体小说。著名诗人闻一多生前曾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说,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指诗歌外形的整齐,“音乐美”是指诗歌要讲究音节韵律,“绘画美”是指诗歌要讲究词藻。这里我抛开“建筑美”不说,《荷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