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艳,老师反复强调了‘春晓’的‘晓’字头上没有一点,你怎么又写一点了?”“老师,我没写。”“你没有写,难道这一点是自己跳上去的?”我有点发火了。“我,我……我真的没写。”她委屈地哭了。第二天,第三天,接连几天都有同学犯类似的错误,如把“台历”写成“台厉”,把“眼睛”写成“眼晴”等等。我责怪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没认真看。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也说写的时候真的没有写错,写完后还给组长检查过呢。这就奇怪了,难道真的是我错怪了他们。我决定把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经过几天的明查暗访,我终于查清了,这添一笔减一…  相似文献   

2.
黄荣华 《上海教育》2010,(20):37-37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报告会”上,81岁高龄的于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谈自己从教59年来的失误与遗憾。她又一次谈到了“骂学生”事件:“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道:‘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对这件事情,于老师在79岁时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中这样说:“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要努力提升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5.
我们班曾经集体创作过一首网络明你我唱的诗歌,当时为了写出这首诗,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好久。记得在谈到网络交友时,我说了一句自己觉得很满意的句子:“写贺卡,送祝福,广交朋友通八方。”没想到遭到了同学的反驳:“‘广交朋友’这个提法不好,我们对网络上的‘朋友’的判断力还不足,应该改成‘谨慎交友’比较好。”而一边又有一个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认为,“谨慎交友”显得被动,“善于交友”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网络明。于是这句诗变为了“写贺卡,送祝福,善于交友通八方。”这首小诗我至今会背,当时的讨论也令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6.
“‘孤苦’和‘孤单’是沙,‘孤独’是米,也许米中有沙,但二者难以混同。”守住孤独,静心享受,方得其中三昧。“借用孤独的光景,你正好可以审视自己的昨与今。”“借用孤独的时刻,你正好可以判别自己的心与形。”  相似文献   

7.
以情动人     
要在作文中写出动人的感情可真不容易!书上老说:“真情流露”就能感动读者———我们对父母的感情还不真吗?可一“流露”到作文本上,往往就成了“感谢信”似的,自己读着也别扭。“写人情、亲情,最忌做‘表面文章’,”老师说,“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样,就很难以情动人(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在于它的通俗、豪放,恰恰不是因为‘情深’)。“有些同学动不动就写‘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写‘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的在文章中不加选择地罗列大量材料,以为事例越多越好……其实,这种‘作文套路’,未必能让读者‘热…  相似文献   

8.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9.
1994年,高考“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个别考生竟然写自己“尝试偷自行车”。  相似文献   

10.
幽默甜甜果     
●评分语文老师生气地说:“有位同学不满意我给他的作文评‘乙’,竟自己在旁边批了个‘甲’字,太不自量了。”这时,李明羞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觉得您那个‘乙’字写得太好了,可以得‘甲’。”●没作弊化学测验后,教授不满地来到教室,对所有的同学说:“80份答卷,有80份答案。”一名学生在下面嘀咕:“这至少说明我们没有作弊。”●通知语文老师要一位同学口头通知全班:背诵蒲松龄的《狼》一文。这位同学最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就趁着教室没人,在黑板上写下“请同学们背狼”几个字后,匆匆走出教室。过了一会儿,进教室的同学…  相似文献   

11.
等待的滋味     
谁没尝过等待的滋味;谁没有过等待的经历?等人、等车、等电话、等考试结果、等命运之神的敲门声……有人在等待中消沉,有人在等待中奋起。等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请以“等待”为话题,自拟标题作,要求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是我给我初二的学生出的一道考试作题。在等待学生交卷的漫长时间里,我在讲台上信笔写下了下面的章虽然信马由缰,拉拉杂杂,但却因为是在等待中写“等待”,所以倒也还真实贴切:写完一念,竞博得全班掌声。为了这份理解共鸣,我决定以后身先士卒多多“下水”,与学生一起品尝作的酸甜苦辣。因此,这篇章于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作文是本色的作文。吕叔湘先生对学生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去写。如果这样去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也就是没有个性了。有这样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3.
“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老师,我发现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这是我在讲授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课堂中传出的声音。闻声看去,我不由一愣,原来是课堂中不愿多说话,但是很聪明的小柯心。只见她左手指着课文第2自然段说“:文中写‘原来有一丛野蔷薇’,可我发现课文插图中只画了两棵野蔷薇,那就不应该用‘一丛’。”小柯心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同学们纷纷去看书。难道书中真的错了吗?结果我们看到的和小柯心说的一样。此时我就赶紧引导学生一起查“丛”字的含义。字典中说“:‘丛’,聚集,许多事凑在一起。”显然书中文和图有不相配…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位六年级学生拿着作文本问我:“严老师,这个“带”字不是错别字,您为什么要打叉呢?”我一看,原话是“她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戴红领巾应该是这个‘戴’。”他连忙翻开课本,指着刚学的《少年闰土》第一段的“项带银圈”一句说:“鲁迅先生也是写的这个‘带’。”我愕然了。是哇,既然“项带银圈”可以用这个“带”,那么,“胸前戴红领巾”又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带”呢?但我又想,“头戴一顶小毡帽”却又是这个“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与学生一起欣赏陈运松的散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文章写了“妈妈”、“外婆”、“妻子”三代母亲自己吃鱼头,把鱼肉省给孩子吃的故事,以小见大地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褒扬了中国女性克己为子的传统美德。选材精巧,立意深刻,读来催人泪下。不少同学在谈阅读感受时说:“我妈妈也‘喜欢’吃鱼头,可我原来怎么没发现呢?”是啊,我们为什么没发现呢?其实,我们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到处充满着感动,只是许多同学往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心感受放任自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上海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以“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这个题目,专家褒贬不一,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阅卷结束后有报纸编辑要我谈谈看法,我没有参与讨论。倒是一位考生事后向我谈起他的感受,引发了我的深思。他说:“我一看‘杂’这个题目,立即想模仿鲁迅写一篇杂文,可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谈‘杂’变成了‘杂谈’,你说说看究竟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有主心骨的杂文?”我想,情况确实如此,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中不少文章,谈“杂”变成了“杂谈”,结果杂乱无章、杂而无序、杂而无味的文章触目皆是。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局面倒是打破了,但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无米为炊”是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时常陷入的困境。“一材多向,随题应变”则是考生走出这一困境的良方。这里的“材”是指自己写过的较有个性、构思新颖的佳作;“多向”是指将这一“材”的素材科学地移用于其它命题,充分发挥优质素材的使用价值;“随‘题’应变”指的是对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要求做相应的补充、点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曹冉 《中学生博览》2023,(12):72-73
<正>这周心理委员活动是七八年级共同参与的。我没有安排固定座位,随着同学们逐渐入座,一道“鸿沟”应运而生。一方为七年级阵营,安静拘谨等待活动开始;一方为八年级阵营,有说有笑聊得热火朝天。但,相同的是,都在悄悄窥探对方的阵营。“心理室开展这么多次活动,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这里暗藏着‘银河’。”奇怪的开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的同学打量着我,有的同学环视周边,还有同学小声讨论银河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张帮群 《教育艺术》2002,(10):46-47
课堂上 ,学生大声诵读初中语文第六册《君子于役》这首诗。背诵后 ,我问 :“《君子于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同学们参考“阅读提示”大声说。“但我们仅仅看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要运用想象让女主人公有血有肉地‘活’起来 ,栩栩如生地‘动’起来。那么 ,怎样才能让人物‘动’起来 ,留给我们一个鲜活的形象呢?请每个同学不妨设计一两个问题 ,看谁设计的问题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的性格。问题设计可以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我提示说。三分钟后 ,王姗同学举手并站起来说 :“为了让人物能够‘活’在我…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