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铜鼓纹饰作为一种表象和纯粹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同时它又是使用铜鼓民族其文化观念、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的物化形式,隐喻着深刻丰富的涵义。粤西铜鼓是古代越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物和艺术品。其纹饰展示了一种凝重美和神秘美,寓含着使用铜鼓民族的太阳崇拜、雷神崇拜和蛙崇拜等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河池享有"铜鼓之乡"之誉,自然要首选铜鼓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乡土教育资源。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传扬和继承河池本土民族文化——铜鼓。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先民的重要礼器之一。受"藏礼于器"的影响,作为祭祀礼器的铜鼓承载着巫文化"三界观"。"三界观"源自于原始巫文化,是汉代西南铜鼓纹饰艺术本源的重要因素,也是壮族先民对宇宙世界的初步映象,体现了壮族先民"天地人合一"、"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布依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其功能经历了多次演变而最终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内容丰富的铜鼓十二调节奏简单明快,格式较为固定,演奏也有一定的程式,保留了古朴的民族音乐特色,也反映了布依族的音乐审美趣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6.
铜鼓文化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生动地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但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铜鼓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铜鼓文化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以东兰铜鼓文化保护为例,介绍了政府、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民间力量在东兰铜鼓文化保护中的积极举措,提出了目前政府主导下的铜鼓文化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铜鼓文化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今,影视已经普及到亿万群众之中,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影视是以先进的科学技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它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美育功能的多维性。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对于开扩人们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育健全的文化生理结构,发挥着其它艺术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它的群众性,决定它以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特有的艺术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我们应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又由于影视具有文学性,它与文学有着相似的表现手法。所以,它受到语文界的重视。全日  相似文献   

8.
美育属于美学的范畴,准确地说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美育的任务是全面培养人的感知美、鉴赏美和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后逐渐形成人对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具有一定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审美活动。对于所有审美对象都可以用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检验。艺术一方面应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媒介,另一方面则是肯定自我、陶冶性情、进行自我教育的手段。一般地说,美育有三种职能:认识评价作用,审美联想作用和美感教育作用。美育的认识评价作用,即以审美方式在个人精神物质生活中和国家政治文化、社会关系范围内起情感净化和思想疏导作用;审美联想的观点则着重于在审美中的想象的展开,把同时代的艺术潮流和反艺术潮流联  相似文献   

9.
杨耀红 《云南教育》2010,(11):28-28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审美把握和正确认识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类审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艺术的陶冶中灵魂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审美研究不重视审美客体的知识,忽视文化规定的重要力量,这造成了审美研究渐渐高置于日常生活之上。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重新分析、评估知识于审美研究中的作用,探寻艺术中渗入的社会生活意义,既能凸现艺术行为的文化内涵,也可由此了解不同文化圈的表达机制,从而有利于当下的艺术和美学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何怡伟 《文教资料》2021,(3):46-47,62
立足黄梅戏的艺术底蕴和发展现状,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交流论坛“松茂竹苞”的繁荣发展前景,综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探究黄梅戏传承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打造独有的中国—东盟“红铜鼓”展演的黄梅戏艺术品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3.
钢琴文化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审美教育,让人们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审美感知、陶冶审美情操;它寓教化于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道德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它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参与者,让人在艺术享受中追求高雅与世俗的完美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是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基本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其次是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做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最后,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涵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贯彻到生活领域,以实现艺术拯救生活的梦想一一审美救赎,但过分强调形式的表层生活艺术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导致其审美救赎的失败。当今消费文化甚为流行,现代人也面临王尔德式的困境,生活艺术化实践出现表面化现象,在反思并剖析二者的同时,搜集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生活艺术化的成功案例CCSweets和马灯部落进行实证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深层次生活艺术化方法,以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7.
麻阳民间绘画构图饱满、厚重;造型夸张、有趣;色彩热烈、喜庆;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随意而又大胆、鲜明,是本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之余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原始而又质朴的地方文化以及审美形态的完美展示。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养培养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作为艺术专业课程的本身又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专业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石头是中国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质。当它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石刻艺术,积淀了中国的崇石文化观念。史前岩画与汉画象石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不同的阶段,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呈现着共同的审美情趣。从而孕育和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金石趣味,进而确立为一种金石精神,在审美范畴中集中体现着一种观念、一种人格,成为众所公认的艺术品德和人格的规范——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