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文章结合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政策背景、内涵研究、保障机制对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的保护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通过"非遗"资源课程化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技能竞赛,建立体验、展示基地等,帮助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6.
<正>职业院校有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近些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等,都明确了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1]。  相似文献   

7.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非遗保护已经成为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保障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非遗保护也变为了战略性问题。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向青年学子传授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化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其次深入探讨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角色实现的具体途径:努力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资源优势;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梁婧  董彦宗  高霞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98-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传承及文化底蕴,其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关注.对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分析和角色定位,明确高职院校是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育人和宣传推广的天然阵地,是非遗文化实现市场转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链接主体,是非遗文化突破传统桎梏、实现创新发展、融入创业实践的承扬主体.在此基础上重构功能,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非遗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成立联合发展共同体以加强社会宣传推广、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市场转变;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以树立文化理念引领、推进多元主体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输出.  相似文献   

10.
梁婧  董彦宗  高霞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98-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传承及文化底蕴,其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关注.对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分析和角色定位,明确高职院校是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育人和宣传推广的天然阵地,是非遗文化实现市场转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链接主体,是非遗文化突破传统桎梏、实现创新发展、融入创业实践的承扬主体.在此基础上重构功能,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非遗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成立联合发展共同体以加强社会宣传推广、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市场转变;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以树立文化理念引领、推进多元主体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输出.  相似文献   

11.
梁婧  董彦宗  高霞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98-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传承及文化底蕴,其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关注.对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分析和角色定位,明确高职院校是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育人和宣传推广的天然阵地,是非遗文化实现市场转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链接主体,是非遗文化突破传统桎梏、实现创新发展、融入创业实践的承扬主体.在此基础上重构功能,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非遗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成立联合发展共同体以加强社会宣传推广、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市场转变;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以树立文化理念引领、推进多元主体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输出.  相似文献   

12.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比专业技能的影响更为深远,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虽然高职院校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在资源开发、特色育人、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人才培养融合程度不深、与教育实践融合渠道不畅、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中的非遗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将专业群建设无缝对接区域产业群,企业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实行“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将创业文化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中的产业文化,凝练办学特色,构建区域文化资源“1+1协同融合”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饮食类非遗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诸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技能与文化,五年制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育责任与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与融入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非遗元素,可以为我国传统饮食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优化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与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优势,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与特色,将图书馆传统与非遗文化、大数据时代下非遗电子文献资源以及资料中心建设相结合;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化趋势下找准定位,依托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贮存、传播知识与文化创新性平台功能,建设专业化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渠道,以助力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十多年来羌族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进行梳理,结合近十年来羌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目前羌族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具体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申报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尊重当地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推动非遗保护跨区域合作发展;积极引入新兴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