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彦辉 《班主任》2023,(10):47-49
<正>“孩子写作业特别磨蹭,每天都要拖到十点半才能写完。”“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特别不专心,教育他好多次,都不管用。”“孩子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讲?我看他写作业时很多题都不会!”……当家长焦虑地和班主任倾诉这些问题时,他们并没有看到问题表象背后孩子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缺失。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好习惯呢?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五个“一”行动。  相似文献   

2.
何楠 《家教指南》2008,(1):29-31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虽然许多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都由老师负责管理,但家长千万不能袖手旁观。假如有一天,老师告诉你:你家的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什么“问题”。你可不要以为老师在向你告孩子的状,或者说老师在故意挑你孩子的毛病等等。于是,要么不软不硬地与老师理论,要么漠然置之。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出现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经常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经过家访,家长一致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叫不做,好像作业是给家长做的。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不知是给谁学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家长有必要在孩子上小学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我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我便尝试着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年的尝试,我发现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氛围,收效甚佳。首先我以身示范。每天我都把课本、备课本或各种教研书籍拿回家,不是读就是写。当我给孩子铺好被窝,我就打开台灯学习。起初儿子问我:“妈,不是放…  相似文献   

4.
家长角色:隐形的助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家长都在尽力充当教师的“家庭助教”,同时又在感受难堪:一方面,督促孩子学习往往会导致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更有甚者,来自家庭的学习压力诱发了一些孩子的情感和行为问题,而这样的结果是家长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充当“家庭助教”的家长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孩子上低年级时,在他们的辅导下做作业已成为一种习惯。当孩子进入高年级后,家长意识到孩子需要自己独立来完成作业,却又担心孩子自己能不能做好作业,并反思自己以前是不是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学习,怀疑过去的做法是不是有误,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怎…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说“严”字,我们就会想到“严厉”。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动辄就训斥打骂,过于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老实、温顺,缺乏创造力;要么脾气暴躁,性情古怪。  相似文献   

6.
“你具备家长的教育资格吗?”如果我们向父母们提出这个问题,你要么受到冷眼和嘲讽,认为这是对他们作为父母人格的不尊重和蔑视;要么认为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问题,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其实,从孩子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仅仅具有法律上认可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并不一定具备担任家长的教育资格,也就是说,仅仅给予了孩子生命的家长并不必然具备胜任教育孩子的资格。  相似文献   

7.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8.
《辽宁教育》2008,(6):61-61
“有太多的家长向我抱怨他们在解决孩子不当行为时的困惑”,福特校长说,“当孩子升到五六年级时.这些行为会变成习惯,家长和孩子会相信——或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只能承认这样的问题存在了。”  相似文献   

9.
女儿长大了,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最理想的专业的一名新生。朋友们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妈妈,纷纷向我请教“教女秘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总是将自己摆在某种主动的位置,而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或许不需要教育,只是需要帮助。所以,我不喜欢用“教”,我认为“养育”更能代表我们做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养,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蓄,不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则是孩子终生无法偿清的债务。育,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健康是孩子“革命”的本钱,没…  相似文献   

10.
常常听一些家长忧虑地说:“我们家孩子学习用功努力,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人家的孩子平时运动娱乐、轻松读书,为什么成绩就那么好?”这里涉及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问题。好的学习习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是智力中等的孩子,如果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样能出类拔萃,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家长该如何协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1.
每次和学生家长交流,出于职业习惯,我总是脱口而出地问:“这次您的孩子考得怎样?”我自认为这样交谈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有一次我再提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家长却不高兴地对我说“你应该问,你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快乐吗?”这位家长的话给了我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2.
马虎粗心是孩子学习中的拦路虎,对这个问题,家长不习惯深究原因,只是一昧地焦虑担心。多数妈妈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马虎束手无策,可谓谈“虎”色变。细究马虎,有两种情况,真马虎和假马虎。所谓真马虎,即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做事不够细心,导致错误百出,属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的不好现象。而假马虎并不是由粗心所致,而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或对知识掌握不牢,只能凭主观臆断去解,导致错误出现,或者孩子情绪不能自控,人坐在这里,心思没有在学习上也会漏洞百出,表现出马马虎虎。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马虎”,首先要搞清楚“真假马虎”,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哭闹、发脾气是儿童一种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面对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家长最常用的手段或是叱责打骂——不许哭!或是哄劝迁就——别哭别哭!岂不知,正是在“别哭别哭”的哄劝声中,使孩子学会以哭闹作“资本”要挟家长,从而也就促成了任性不自制的不良个性习惯。要知道,“不许哭”的叱责并不正确,结果要么是压而不服,要么是孩子变得  相似文献   

14.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不少家长很重视养成孩子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但往往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有一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什么时候起床、睡觉,不注意也不关心。有的孩子跟着家长到晚上10点、11点钟还没有睡觉,第二天早上就不能按时上幼儿园;有的孩子晚上看很长时间的电视,白天不到午睡时间,就困得眼睛睁不开。而对这类问题,有的教师也没有及时向家长提出,这样日子一长,既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又逐步形成了幼儿不良的作息习惯。  相似文献   

16.
潘变 《家长》2023,(25):45-46
<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亲子共读,则是帮助孩子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老师,我家孩子不爱读书,一有时间就拿手机玩儿,您说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喜欢上看书呢?”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会问家长:“那您自己经常看书吗?您平时是不是也经常拿着手机刷视频?”家长会很委屈地说:“我会看书,但是看手机的时间也不少,一来是需要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上的事,二来是工作太累,想着玩玩手机放松一下。”我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自己先要有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要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与困惑 时常会有家长来与我交流关于学生语学习方面的问题,他们说:“我的孩子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成绩怎么就是不见提高呢?”“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作水平怎么上不去呢?”“我的孩子只要见到作就头痛,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手,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8.
刘霞 《生活教育》2012,(19):77-80
刚开学三周时间,便接到不少家长的咨询,有说孩子对新环境不适应,不喜欢新老师的;有的问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校外辅导班;有说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归纳起来会发现,这些家长反映的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位母亲和我说:"我每天下班之后,主要任务就是陪孩子学习,看着他做作业。前天晚上,我到小区门口买点水果,前后离开大概10分钟,回来发,  相似文献   

19.
徐勤玲 《家长》2011,(8):66-68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一说到玩,孩子就兴高采烈,但一提学习就厌烦。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么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要么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  相似文献   

20.
徐勤玲 《家长》2011,(Z2):66-68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一说到玩,孩子就兴高采烈,但一提学习就厌烦。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么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要么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