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伯乐常在     
黄剑秋 《今日教育》2007,(2S):59-59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糟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2.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3.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4.
陈焕尧 《成才之路》2009,(18):84-85
有机会听了几节《马说》课,在新课标观念的指引,课堂出现了新的景象。在欣慰的同时,总觉得有些遗憾梗在喉,不吐不快。 一、教师分析不到点《马说》相当于当代的杂文,那么它讽刺和鞭笞的对象是什么?课堂上,有学生提问,究竟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潜台词是对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5.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通常的解释是“千里马叫起来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认为“鸣”的主语是千里马(省略了),“鸣”后面的“之”是语气助词,“其”是代千里马的“鸣”(见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一句与前面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组成排比句式,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一般养马人”(即前文的“奴隶人”),从“驱赶”、“喂养”、“使唤”三个方面指责养马人用对待普通马的方法来对待千里马。且下文“执  相似文献   

7.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马说》在批评有些人不能够善待千里马时,用了这样一组排比句“策之不能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能通其意。”  相似文献   

9.
千里马《战国策·燕策》:“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顾名思义,千里马是日行千里,跑得很快的马。后常用来比喻人才。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眼《魏书·杨播传》:“逸为政爱人,尤憎豪猾,广设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在暗室,终不  相似文献   

10.
韩愈《马说》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对其中的第二个“有”字几乎所有注本都不去探究其为何意 ,大概以为不注自明吧 !人们一般都按“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去理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便译为“世上 (或‘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 (或‘才会’)有千里马”。这样解释 ,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情理上分析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依此解 ,则有“世上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这样解显然于理不合。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从属于伯乐而存在。有伯乐时有之 ,无伯乐时亦有之。下文“千里…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中有哪些艺术?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擅长相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慧眼识别,冠予千里马的美名。不然,“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而无人知晓。伯乐如何识得千里马呢?靠的就是听其嘶,观其形,试其行来判断。千里马如何让伯乐识得呢?也是要通过其嘶、形、行。在马群中,如果千里马不嘶鸣,不从马群中走出来,不让伯乐持缰绳而试其奔走,又怎能发现其与众不同呢?其才美又怎么能外现呢?又怎么能知道“一食或尽粟一石”,行其千里的才能呢?韩愈说…  相似文献   

13.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对于本文的论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本文的论点,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是本文的论点。那么,到底哪句是本文的论点?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马说》     
课前精析 韩愈的《马说》大约作于公元11年至16年间,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说”是一种体,本用来说明千里马被埋没、不被重用的道理。全采用借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将自己对统治的不满及愤慨寓于伯乐与千里马之中。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婉曲而又酣畅。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说“下笔”     
大凡佳作,下笔常成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匹夫而为天下师.  相似文献   

16.
说到伯乐,大家都能想起韩愈《马说》中的那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据说伯乐原名孙阳,是春秋中期郜国人,擅长相马,为秦国富国强兵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其将毕生经验总结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相似文献   

17.
牛说     
韩愈的《马说》为国人熟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名言,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既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激呐喊,又是对慧眼识才的“伯乐们”的深切呼唤。相较之下。刘大櫆的《骡说》知道的人可就没那  相似文献   

18.
李苗  赵正 《教书育人》2007,(3):36-38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邸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中,不以千里称之。”马有千里之能,却不为世人所知,为何?最明显的原因在于:一般饲马者,只是按照当时固定的养马“标准”饲养,即以固定量的草料喂养它,以固定的方法驾驱它,最终使它成为“标准马”。而只有伯乐才能突破已有的养马标准,提供足够的草料满足其胃口,以灵活的驾驱方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所能,使马尽其才。与此可见,绝非“天下无马”,只是那种固有的养马方式,限制了马彰显其千里之能罢了。  相似文献   

19.
韩愈《马说》开篇说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话表明了是“伯乐”创造了“千里马”,千里马只是被动地站在原地,静候着伯乐的发现,也就是机遇的到来。如果说机遇是幸福的话,那千里马就是在生活中等候着幸福来临的人。总是让命运主宰着自己,从不去争取,只会在原地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才,只是一个迂腐的“聪明人”,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千里马应该去主动创造机遇。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懂得创造机遇的人,也一定懂得创造生活。有时候,显示自己的实力是必要的,这绝不是骄傲,而是自信的…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