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
以提升融媒体时代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分解为教育理念的引领力、教育主体的凝聚力、教育方法的共情力、教育内容的认同力、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和教育环境的感染力("六力"),在对"六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六融"策略,旨在探索出一条"六融"生"六力"的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有效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文章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化规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缺失问题,并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注重思想...  相似文献   

4.
美育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正确认识美育的“审美育人”特殊性,强化“审美育人”意识,善于运用美的法则,开辟“审美育人”的实施途径,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有效沟通”西北师范大学何喜刚一、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工程沟通,是使双方能够通连。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一般是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沟通,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以教育内容为中介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说理的方式育人,审美化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说理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说理者依据审美的规律,把说理的对象、内容、方式、环境进行审美化改造,从而以符合美的规律的方式进行说理的过程,科学把握其内涵要义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的理论基础、内在依据、逻辑起点进行分析;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指向与个体价值体现,它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需注重说理对象美,审美化说理要以美的视角注视“人”。说理内容美,审美化说理要进行内容美的审思与重构。说理方式美,审美化说理要注重美的原则和话语艺术。说理环境美,审美化说理要有美的说理生态。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积极寻求创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诉诸当代影像,着力营造出教育的“陌生化效果”和“震颤效应”,逐步引导教育对象在“凝视倾听”中接受领悟,让教育对象“留得住”、“进得去”、“动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的枯燥乏味、软化虚化的牢笼,达到直指人心、悦目悦神、入身入心的教育效果。诚然,无论是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像诉求来说,未来的路都还很长很长。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人工智能在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主体弱化、对象钝化、内容窄化等潜在风险,迫切需要谋划应对之策。规避“机器替人”引发的主体弱化的风险,关键要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促进人机协同;规避“全景监狱”引发的对象钝化的风险,关键要处理好规训与自由、监视与信任、监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规避“信息茧房”引发的内容窄化的风险,关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智能算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圈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沟通、对话为前提,通过一次或多次商谈达致共识,具有人本性、对话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情景、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等阻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及应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相似文献   

11.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各要素的功能,具体包括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激发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增强教育中介的吸引力和提高教育环境的熏陶力,几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操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欣赏力,美的表达力——寓美育、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下列途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和现代发展必须关注、重视人的感性维度,强化植根感性沃土的审美的教育力量。面对充满冲突和张力的现代社会,审美可以在感性维度上弥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感染力不够的问题,但也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价值引领。审美是主体基于审美趣味对客体进行的审视和判断,作为一种相对性关系而广布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表征着主体的直观心理体验,具有感性、超越性和隐性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和现代发展过程中,审美通过建立主客体之间共通的情感体验,让饱含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变得直观生动、明晰易解,更能契合青年大学生陶冶心灵和情感体验的诉求,有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刻板性和灌输性。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传递出美的价值和诉求,塑造思想之美,提升社会艺术修养,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美的文化供养。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仇正义 《现代语文》2008,(12):93-93
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学生上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语文课的美,是一个三维结构:语文所蕴涵的美,教师所发挥的美和学生所体验的美。这个三维结构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教师对课文的审美关系,学生对课文的直接审美关系,学生以教师为中介的间接审美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艺术的审美关系,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审美关系,等等。显然,这些审美关系中,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是最关键的。学生是美的接受者、感受者和反映者,因而,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美、热爱美,从而正确的审美和努力地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其本身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客体,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种审美的反思,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外在和内在的依据,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途径,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制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小班化”教学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级授课因学生人数多带来的困境和局限性,为师生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创设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也为实现主体间性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遵循主体性—主体间性等原则基础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对受教育者心理、情感和精神上产生的正向引力,具有亲和性、情感性、人文性、潜隐性、共鸣性等本质特征,展呈为由价值结构和内容结构组成的结构形态,其价值结构由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耦合而成;内容结构由真的感悟力、善的感召力、美的感染力糅合构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度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格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渗透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