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学习目标】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小说情节。2.运用线索法梳理小说故事情节。3.通过思维导图,发掘小说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对比。4.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的对比形式,领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5.运用对比手法鉴赏小说《凡卡》和《胖子与瘦子》。6.利用片段练习,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课时安排】12课时【学习过程】一、释义层:感知与理解1.通读本单元四篇小说《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复杂的情感。(重点)2.发挥想象,体悟诗歌意境,比较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难点)【课前准备】朗诵本诗,了解其大意;查阅背景资料,为本诗拟写推荐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完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我们认识了雄辩君子孟子、志诚君子愚公和刚正君子周亚夫,  相似文献   

3.
王润 《学语文》2024,(1):25-28
<正>【教学设想】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本设计将第14课的两篇小说:《促织》和《变形记》进行联读,是建立在学生提前通过自学解决文言障碍、了解作家作品背景和把握小说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整节课立足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并赏析两篇小说在共同的“异化”主题之外的差异,进而探知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尊重和包容多样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品读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之妙,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阿城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3.披文入情,理解作者借溜索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尝试用第三人称或从马帮首领视角重新讲述故事,任选其中一个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一、导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在作家中,阿城被誉为“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究竟是怎么讲故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溜索》这篇小说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3.领会小说的幽默讽刺艺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变色龙图片,简要了解变色龙的相关知识。二、字词过关:读准字音契诃夫模样坎肩伶俐惦记不赖胚子恐吓戳三、概说故事1.请用一句话将故事讲述出来。明确: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案件的故事。2.请用一个字来点明这篇小说的核心(变)。  相似文献   

7.
史建筑 《山东教育》2011,(14):43-44
【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2.富有个性地多元解读作品主题。3.赏析作品在细节描写、铺垫照应等方面匠心独运的手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1.积累字词:2.梳理情节大意。(大约15分钟)二、检查预习1.落实词语情况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说《昆虫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后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二者都是采用异化的创作手法,将人变成昆虫,对生活进行变形,表现了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另一方面,佩列文又不同于卡夫卡,二者在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并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概括小说的内容。2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3感受到真爱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爱我家庭、爱我社会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室环绕轻轻的音乐,师生沉浸在母爱的亲情之中。投影显示图片"大手拉小手"。2教师导入:图片上有什么?你能用语言描绘一下画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格,领悟劳动的时代价值。2.通过分析人物通讯的典型性特征,掌握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教学重点)3.探究作者的采访感受与主观评价,体会和理解新闻报道立场。(教学难点)【课前准备】1.阅读本文和本单元其他两篇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尝试填写下面的表格。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1.研读文中补记部分,分析它与前文的联系。(重点)2.通过补充文中删减的段落,体会传统文人的家族情怀,感悟“至情至性”主题。(难点)【课前准备】1.自主研读文本,梳理文意。2.梳理归有光的生平经历,阅读《家谱记》《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3.阅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相关表述,了解单元主题。  相似文献   

12.
《秘密花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健康、外貌和个性,宜人的环境唤醒了人的生命力。《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秘密花园》一书为了表现天人合一主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1)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自然形象的拟人化;(2)人物塑造与居住环境相呼应;(3)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4)人物个性的单一性和独特性;(5)对比的应用;(6)象征手法;(7)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烨 《语文天地》2017,(2):14-15
【教学目标】1.赏析并概括说书人的人物形象。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分析和把握说书人的人物形象;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学创意】紧扣专题教学目标,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展开,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并归纳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的...  相似文献   

14.
王志 《读写月报》2023,(25):38-42
<正>【学习主题】以“苦难与新生”为视角研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抓住人物命运的变化,把主人公放在人物关系网络和生存环境之中探究“新生”的动力与原因,以人物为支撑开展专门阅读,在比较鉴赏中认识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与活动研习两篇小说,了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例2、例3。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附录例56主题(一)寻找“宝藏”。【教学过程】一、第一次寻宝:舞台寻宝,认识八方1.出示任务,驱动思考师: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寻找宝藏”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和方向有关,还和同学们的学号有关(学生座位如下图,面向北方,左边是西方)。老师在舞台上藏了宝藏,这是寻宝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根据祥子的社会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各类人物形象透视祥子身处的社会。2.分析祥子各种选择背后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解读人物悲剧命运的内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暗藏玄机,在小说《骆驼祥子》的最后,老舍写了这样一段话: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  相似文献   

17.
文本分析: 本文是余华的成名作,是一篇带有试验性的先锋派小说,文本张力巨大,可供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1、主题探究,荒诞背后的真实;2、写法探究,现代派小说的常用手法;3、余华纯净、明朗、平实而深刻的语言;4、现代派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5、象征手法与文本和主题的关系;6、文本不合逻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Module2Unit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课单词及句型。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提问并回答。德育目标:认知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其深入学习异国文化的欲望。【教学准备】:CAI课件、录音机、食物、图片、单词卡片【教学程序】:Warm-up课前唱英文歌曲Step1Revision多媒体展示各种食物图THi,boysandgirls.Nicetoseeyouagain.SsNicetoseeyou.TLooksomanydeliciousfoodwhatfooddoyoulike﹖S1S2S3S4...Ilike...Step2NewwordsTDoyouknowwhatfoodIlike﹖Canyouguess﹖教师可给提示:It’sakindofcandy.It…  相似文献   

19.
杰·戴·赛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深刻、细腻的心理剖析和独特的反正统文化之外,还在于其象征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本文从作品的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两层去作评析,以展示小说丰厚、深刻的审美意蕴,进一步揭示现代西方人陷身于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20.
【自读导言】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解说: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栏目主持徐永平【自读程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