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实验,听到的课大多很热闹,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气氛热烈,甚至常常看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给人的感受是:实验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比以前活跃了。这似乎是符合当前的新课改精神的。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就越“活”呢?未必。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增强,这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就语文科而言,笔者倒很推崇一种“静中求活”的课型。即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教学虽然倍受青睐,但从相关的实践看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课堂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究而没有“实质探究”,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探究”,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或虽然有学生的动手操作,看起来挺热闹,但缺乏真正的数学含义,学生没有实质上的数学思考;甚至有一些教师抛出一个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性问题”,由于所给的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潜在距离”过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教学定位的转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认为那只是一种形式,仍然信奉“沉默是金”,课堂上发言的仍只是那几位,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公开课、比赛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老师天下”的面貌。其实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真正去优化两方面课堂,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变“活”了、变“乱”了……欣喜的同时,也有隐隐的忧虑:不管是否必要,课堂里时时、处处充斥着的形式上的讨论、合作、探究正在使新课程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信马由缰,尊重等同于放纵,自主等同于自由等等,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经验”不一致时,教师更多关注少数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至于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忽视甚至被丢弃。  相似文献   

6.
学会感恩     
一段时间以来,“感恩的心”这首歌在校园里流行,这份深沉而质朴的情感被一群不谙世事的初中生用歌声演绎得如此真切.令我感动不已.可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感恩”的理解简单得近乎肤浅,学这首歌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说:“我只是喜欢这首歌,至于什么是感恩,我没想过,也没必要去想。”甚至有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傻子才会去感恩。”这些幼稚甚至带着偏激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赵冬冬  马艳 《河南教育》2011,(11):48-49
如今,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校园中,“新课改”不再只是口号,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理念已实实在在地植入了广大教师的心中。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不同方式与学生沟通。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学得快乐、学得有尊严。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有人就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有的课堂特别热闹,学生上课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活跃是不足取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固不足取,但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兼顾教学质量、效率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双重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所谓的“活”,不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更重…  相似文献   

9.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只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新颖巧妙,更重要的是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是否真正地“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活”起来,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要么是“一言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却一个个哑口不言,缄默不语;要么是课堂喧哗嘈杂,貌似热闹,但师生对话肤浅、乏味,甚至离题千里。我认为,出现这样不“活”或者假“活”的语文课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做深入思考,在于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总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全部活动中的参与者之一。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思维不能有效拓展,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培养,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地“活”起来。就该让他们有真正的自主。“开放型”教学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下面谈几点本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陆李萍 《学子》2013,(7):52-53
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机械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已,追求的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甚至只是某些教师上公开课用来表演的道具,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本文在课堂观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活”的前提——创设民主气氛。要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课上“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引导他们完成特殊的认知任务。在课上鼓励学生质疑,甚至“冒犯”,注意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多跟学生商量,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同老师自由交往。   二、“活”的基础——顺应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善于进…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比赛,决赛即将来临,读黄厚江《我的本色课堂观》,回头反思,蓦然发现这堂“精彩”课,充其量恐怕只能是热闹的表演罢了,静思教学的效果,不禁冷汗涔涔。为何如此呢,反复揣思,还是自己没有真正地俯下身去,以生为本,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所谓才华展示,得意于自己的教学“机智”,课堂太过于机巧了,赢得了表面的精彩,忘记了课堂的真正作用。一、关于“谁是主角”学习这场大戏能否演好,主要看学生的表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舞台;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讨论,有分歧,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能起波澜,课堂才会活起来。“活”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活”中现精彩。那么,课堂如何才能“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舞台;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讨论,有分歧,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能起波澜,课堂才会活起来。“活”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活”中现精彩。那么,课堂如何才能“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真谛     
也许真是因为人老了心也变得软弱起来 ,我只是读了《爱 ,你准备好了吗?》的一部分 ,就止不住流了好几次眼泪。明知道这本书不是给我看 ,而是让孩子们读的 ,我却依然读得如此投入———这是一本真正的启蒙书 ,而且不只是启孩子之蒙。在阅读过程中 ,我不断地反问自己 :尽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语文教师队伍之列 ,但我真的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了吗?就拿本书用得颇为频繁的词“神圣”二字来说吧 ,我们早已经把它忘却了 ,甚至是讳莫如深了 ,以至今天究竟有几个教师是怀着“神圣感”走上讲台的?而我们的社会又有谁真正把教师视为一…  相似文献   

19.
一、观察原因 当前,学生“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小语课堂中相当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教师在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中却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课堂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未真正参与问题探究活动。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20.
许建福 《甘肃教育》2011,(11):64-64
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组织调动得法、课件制作精美,但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眼前一亮的课相对较少,很多教师的课堂不“活”。笔者认为,课堂的“活”应包含两个层面:外在的活跃与内在的活跃。外在的活跃是形式、是手段,内在的活跃是目的、是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活”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地思考,与文本的思想、情感产生碰撞、共鸣,这样的教学才算真正进入到了化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