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世界因您而更美,新年实现新梦想!""生活因勤劳善思而精致温暖;精神由阅读行走至强大自由。"希望通过原创和主题词的方式刷新"新年好"之类的空泛无当、"升官发财"之类的格调不高,以及"龙马精神"之类的套话废话。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新、创造和开创;我们的精神需要变革、变化和创变;我们的语言需要丰富、发掘和陌生。只有人人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教育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价值异于物的价值,是由人自身对"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和实现来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个体形成的有益于其"人的价值"实现的观念上的偏好,反之就是需要引领的偏差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用以引导个体之于共同体生活中关涉他人层面的价值观偏差,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用以引导个体有关人的精神寄托偏好的价值观偏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Memetics),作为文化进化阐释的新理论,近年来深受语言学家的关注。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语言现象,是对时代主题、生活热点、人群心智等各方面的反映,也是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对语言的一种模仿与复制。本文选择著名语言学家莱可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为标题上的模因,提出生活中离不开"模因"的各个语言现象,旨在运用模因论来归纳并发掘时代产物下的各种流行语言,阐释模因论对语言的进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诠释文化传承性进化规律的语言模因论为理论指导,用实例说明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重述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进行评论。结论认为,语言模因论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研究多语接触下多语人如何选择和使用语言/语言变体以及所选择的语言/语言变体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都能做出全新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先秦"春秋"分为四类体式:一是"史记"之一,其中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是记录德行、善恶之类价值与是非观念,以及伦理准则、先王教化、历史教训之类材料的汇编;二是个人撰述或个人分头写作而由人负责编纂的材料汇编;三是人物事迹材料的汇编;四是指《左传》。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旨趣和选择,就像逛商场一样。衣食住行是人生活的必须,所以人们要买东西。同时人还有精神需要,所以,人们还要买书、读书。具体来说按周国平的说法,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如因职业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的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获得精神  相似文献   

11.
Grace 《新高考》2014,(11):18-21
"纷扰喧嚣"、"疲于奔命"、"贪婪躁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词语成了现代生活的集中反映与形象概括。速成的宽阔高速公路并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没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物质追求在无形之中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标;很多人的精神生活日益贫乏,常常感觉压力巨大,令人窒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轻松的歌"Traveling Light"!  相似文献   

12.
刘金花 《考试周刊》2011,(22):50-50
"绿色"的本义是指一种颜色。当今天世界因全球经济、人类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赋予"绿色"更多的意义,更广更深的含义,更浓厚的人文性的含义。现代对"绿色"的解释有:健康的、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的等意思。因此,我们也根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培育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社会需要,提出构建"绿色课堂"。  相似文献   

13.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最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则很少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而缺乏对人的个体的关注、缺乏人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精神的生活,人们便丧失了精神家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还是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缺乏人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公鑫 《海南教育》2014,(12):36-36
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垂涎三尺。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中"你真棒,拍拍手"、"你真聪明,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之类的简单奖励充目耳闻。如此的课堂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用一些廉价的表扬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内涵;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原本和普通动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把世界说成是"人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在通过精神参与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物和创造新的物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从精神方面在占领自然,使整个自然成为自己的精神属地。人类的精神产品,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和以自身的活动显示的精神产品。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作为工具和机器系统的精神产品,绘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书籍、杂志、传媒等各种文化视听物,此外,人把自己的生物体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以人自身的活动形态显示的精神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物化了的客观形式,如语言符号等;另一种是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行为,如各种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6.
毕业生因工作变动及户籍管理滞后等原因,导致高校"人户分离"现象普遍。"人户分离"对当事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不便,也增大了管理难度。需要高校顺应社会发展,做好毕业生户口动迁宣传,推行"暂住式"模式和网络化管理,化解人户分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语文,不仅是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并且贯穿于我们的生活。每个人最早接触的基础学科便是语文,而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不仅迎合了培养人们基本语言这一需求,而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拓展。面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面对着挑战和机遇,它的博大精深需要慢慢地品读和挖掘。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人是靠精神站立,靠能力行走的。的确如此!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该具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坚忍不拔、拼搏奋斗的精神。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还不能自觉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而且常常缺乏信心和勇气,或因胆怯畏缩不前,或因受到挫折悲观失望,或因遇到困难灰心丧气。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师要熟练地使用激励性语言,首先应明确激励性语言的要求。第一,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激励性的语言,更多的是从正面肯定入手,以赞扬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常常需要教师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眼前的状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根据模因论,所有的个体语言都可成为模因,不断地被模仿和复制。模因论可以用于外语教学、翻译和文化的研究。语言模因一般分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