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语文教材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教材插图,教师要善于从情节、细节与空白处等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说、读、写的有效材料。这样,就能够让教材的插图更具语言张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课文所蕴含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一、以情促情,调动情感体验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大多是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科普童话,这些课文都是以童话的形式来渗透科普知识。语言训练是教学这类课文的主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类课文。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相似文献   

5.
张莉 《广西教育》2013,(33):24-24
语言文字的修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基,只有夯实这个根基,学生才能学好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言文字的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正确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探究的重点。一、细研文本,品味语言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文本的很多语言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也独具匠心。教师只有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来学习课文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才能整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阅读批注"的过程中深入文本对话。所谓"阅读批注",就是指对文本的品味、鉴赏与评价,并在文本空白处及时地进行记录与分析,是一  相似文献   

7.
江剑鸿 《教师》2016,(6):89-90
留白是一门艺术,在图画创作中讲究"意到笔不到",以创造出无画或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运用到教学中能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找准练笔点,架起读写的桥梁,让学生"读"和"写"获得丰收。一、动情点扩写,拨动心灵之弦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是抒情的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感人。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动情点,进行读写联动,这样由写入情,由情入心,心灵就会受到震撼与感动。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有这样  相似文献   

8.
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9.
品读能让学生将文本无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抒情?一、品读关键词,体会情感收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堪称经典,不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颇具特色,而且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经常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甚至在作文时情感表达显得苍白无力。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没有让学生的独特感悟充分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感悟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让学生那诗意般的情感走进语文,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之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学、在情中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我听了八区二小朱金凤老师在八公山区第三届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中的参赛课,印象较为深刻。本课所使用的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纵观全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我想必须把握年段和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巧妙地定位课堂,定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效利用文本的资源,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语言美。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环环相扣,情  相似文献   

12.
熊卫珍 《成才之路》2014,(14):53-5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经常结合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预设想象训练点,让学生在想象中生成美的画面、美的感受、美的语言。一、紧扣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美的画面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课文中优美的景色、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着  相似文献   

13.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留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它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就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如何立足文本实际,有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留白,得"意"会"言"?一、抓住质疑问难处留白,点燃思维火花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作者用不同的叙述形式再现了自己独具匠心的表达。在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为渗透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实践,需要教师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借助文本渗透真善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彩霞 《广西教育》2014,(41):49-49
正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课文,带着丰富的情感去细细品读文本中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呢?一、换词比较,品词语之美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揣摩、推敲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比较、推敲中理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思想性是语文固有的属性,它蕴含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言训练中,存在于文章的情节中和形象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本文从备课、文本、教学三方面探讨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每一篇精彩的课文都是触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课堂上,把握时机,变换方式,读中悟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把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持之以恒,小练笔终有大收获。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训练点。可以从文章空白处、语言经典处、学生动情处、课堂高潮处去发掘写点。要真正利用好范文,写中有仿,仿中有创。一、空白补位,显化情感语文教材往往蕴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常常"言已尽而意  相似文献   

19.
一幅成功的画,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书法艺术中讲究“计白当黑”;有些课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及语言技巧往往也蕴含在空白处。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  相似文献   

20.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节选自名家名篇。在人选教材之前,教材编著者考虑到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这类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与调整,因此,课文与原文相比少了点原汁原味。对于这一类型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所关涉的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在体悟品析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