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明了,充满田园风光,其实饱蘸孤独。这孤独缘于他生活的动荡年代,缘于他居住的荒芜地区(新英格兰地区),更缘于他人生的厄运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隐喻及其它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构成了“暗隐的孤独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3.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他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年,是一位死后才成名的悲剧性作家。孤独自卑的贤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只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才能有个人的真正幸福"的信念。回顾贤治短暂的一生,宗教信仰、文学创作、农业实践构成了他人生的三大支柱。而孤独的宗教信仰、踽踽独行的农业实践以及不被世人认可的文学作品等人生体验,充分表现了他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4.
在加缪看来,存在本身即是荒诞人对荒诞人生的一种反抗。荒诞人默尔索因察觉到世界的荒诞性,而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局外人,世界上的人和事对他而言都是"无意义"和"无所谓"的。但并非所有的荒诞人都会感知到这种身为"局外人"的孤独。孤独感产生于人对自身之外世界的认知和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讲,"局外人"的孤独之感只是反抗荒诞人生的一个最初阶段。本文将从局外人与荒诞英雄,局外人与他人,局外人与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默尔索在反抗荒诞人生时的孤独之源。  相似文献   

5.
<正>我愿意用"欣赏"一词,来看待贝多芬彻底失聪后的"孤独",是因为周国平先生在他的《孤独的价值》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7.
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不被人理解的卡夫卡,在精神上是孤独和恐慌的,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安全感,找不到人生位置,觉得自己是寄居于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流浪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了排解无家可归者的这种孤独和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焦虑,无奈的他将之诉诸被称为"伪装的自传"的日记、书信和小说中。  相似文献   

8.
在这个"上帝已死"和"为世界除魅"的时代,人人生而自由,没有谁会再相信一种普世存在的道德和终极信仰,人类在不断追求进步中走向虚无。现代文明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膜,每个人似乎都陷入了彷徨又孤独的苦闷境地。对中国五四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孤独苦闷感更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其中独树一帜的沈从文,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由于特殊的经历背景使他的孤独情结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许多作家更持久,也更深刻。这种孤独情结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9.
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成功塑造了杜小康这位在孤独中成长的少年形象。在人生的变故面前,他能勇敢去面对,并在孤独之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亲念乡中懂得了人生。正是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锤炼了这位少年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了。  相似文献   

10.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初识史飞翔,缘于博客,也缘于我们共同的爱好。读他的散文随笔,总能体会到他对人生、生命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切,总能感受到他对这个日益浮躁社会的深度思考和心理考量。所以,他的消息就不时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和欣喜。收到史飞翔签赠的《学问与生命》时,我想起了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一口深井。"如果一个人能专心地做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沈从文净化了生活的悲剧,融进了自身孤独的人生情绪,赋予"边城"一种忧郁的基调,悲剧的旋律和纯美的风格,而悲剧的净化正是<边城>深刻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孤独,那样的孤独任凭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我想,在他的作品中,在幸福的表象下,追溯到生命的本质是虚无.  相似文献   

15.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16.
<正>在阅读了哲学大师亚瑟·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及其他相关文章之后,从层层迷雾中走出的我,今天谈论孤独似乎多了些许底气与自信。叔本华告诉我们:"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是生命给我们的礼物。如果有人能尽早地适应孤独甚至喜欢独处,那他就犹如得到了一座金矿。"叔本华的孤独论虽然与当前倡导人际交往的理念背道而驰,但却闪耀着哲学的智慧光芒。一、在孤独中自我觉醒,充盈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宝贵的人生岂能任意虚度?在心灵宁静的深刻思考中获得自我觉醒是必要而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沈从文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他巧妙运用湘西巫鬼文化的精髓,拓展艺术空间,精心构筑出具有原始生命气息的"湘西世界",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人生中孤独徘徊,笑颜千古!  相似文献   

18.
杜凤侠 《文教资料》2006,(18):39-40
阮籍的《咏怀》诗五言八十二首体趣幽深,寄言玄远,难以情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难于言传的痛苦,他的理想破灭后的心灰意冷,以及他寻求心灵静穆和人生完美的努力,然而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他终究没能够找到一条通向完美人生的道路,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他执著爱恋的人生,然而这种求索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他在思考着是什么在压抑着人的本性,他对人生的哀叹,正是缘于他对人生的深情。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能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宫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睐.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能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睐,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