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傻瓜吉姆佩尔》是美国犹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因有论者认为在辛格的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男性,对《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甚少,然而女性人物埃尔卡在《傻瓜吉姆佩尔》中不仅是性别陪衬。她是深受犹太宗教以及犹太传统文化打压的犹太女性,也同时肩负了犹太社会赋予其更重要的人生使命。辛格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犹太妇女无奈低贱的处境,更是在犹太男性社会中犹太女性存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犹太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在犹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男性一直居于主导而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仅是"附属品",更是"救赎者",在男性世界面临崩塌之际,女性起着拯救男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对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进而通过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以及《死而复生的人》深入分析女性在犹太社会中所扮演的"救赎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3.
傅颖 《海外英语》2012,(18):183-185
《傻瓜吉姆佩尔》发表于20世纪五十年代,由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创作,索尔.贝娄将其从意第绪语翻译成英语。通过概述《傻瓜吉姆佩尔》的写作背景,抓住其鲜明的犹太主题,站在宗教伦理的角度颂扬吉姆佩尔乃至整个犹太民族,正是由于这种忍耐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大智若愚、以德报怨的生活方式,支撑着犹太人繁衍生息,在与异族相处、与异质文化的冲突碰撞中力求生存。  相似文献   

4.
<傻瓜吉姆佩尔>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吉姆佩尔通过对上帝的模仿和对犹太宗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表达了自己深笃的宗教信仰.辛格以吉姆佩尔蹇舛的生命苦旅,阐释了犹太宗教伦理的内涵,并试图以此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对解决现代社会的诸般问题也深具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2,(18):42-43
艾萨克·辛格在《庄园》和《傻瓜吉姆佩尔》中塑造了两位极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克拉拉和艾尔卡。她们都背叛了自身信仰,成为背叛者的化身和魔鬼的使者,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进行批判、否定。克拉拉和艾尔卡通过忏悔、救赎,重新回归了上帝怀抱。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辛格的犹太特性,展示辛格对被同化的犹太人的不认同,对日益淡薄的犹太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担忧,并借此来唤醒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回归犹太传统。  相似文献   

6.
吉姆佩尔是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主人公,丙崽是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他们分别代表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傻瓜形象,并且承担了剖析民族性、人性问题的功能.但辛格的“吉姆佩尔”更具个性化色彩,表现了辛格对犹太人的一种独特理解,并借此把犹太性进行了开放性提升,使之冲破了民族性牢笼走向了更为动人的人性家园;而丙崽则继续行走在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阴影下,他代表着封闭、愚昧、落后,表明国民性问题的挖掘依然停留在鲁迅阶段,并没有与当前的新变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李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32-133
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篇幅虽短,却鲜明的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脱冕加冕主题、狂欢二重性以及对话理论对《傻瓜吉姆佩尔》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其狂欢化世界,脱冕与加冕仪式的内涵,及文本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8.
丁媛 《文教资料》2010,(4):23-24
傻瓜吉姆佩尔是美籍犹太作家艾·辛格笔下的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他因为“傻”而出名,因此经常受到周围人的捉弄。事实上,吉姆佩尔只是为了生存假装傻而已。作者通过描绘这一形象反映了受压迫颇深的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从而使读者对吉姆佩尔和他被压迫的民族深感同情。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可以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并体验历史。辛格著名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化诗学解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背弃与回归的主题模式本质上是犹太人流浪历史的心路历程。这一主题模式也蕴含着辛格对其民族深入独到的观察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预测。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透过犹太个体创伤记忆的独特视角观照民族历史遭际,传达出对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迫害这种敏感问题的审视和苦涩的反思。作品在情节的敷设上与《圣经》构成互文性指涉,通过对先知何西阿故事的主题的颠覆,凸显出对传统犹太教上帝观的质疑。作品叙事中蕴涵着对犹太民族历史与现实深刻的思索,是美国犹太文学流变中不容忽视的文本现象。  相似文献   

11.
《傻瓜吉姆佩尔》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其主题思想。小说依托传统文学主题——智慧与愚拙的论辩、神性与魔性的冲突、信仰与悖逆的选择——表达了作者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推崇;揭示出"信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生存之道,更是全人类生命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12.
作者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5岁开始文学创作。其短篇小说创作尤其突出,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羽毛的王冠》《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等。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都无法传达的。  相似文献   

13.
余华:温暖的旅程《青鱼》(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孔乙己》(鲁迅)、《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鸟》(布鲁诺·舒尔茨)。  相似文献   

14.
艾萨克·辛格 (190 4———199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波兰拉齐米恩镇一个犹太拉比家庭。后随父母迁往华沙 ,住在贫民区。1935年移居美国。他的大多数作品是用意第绪语写成的。代表作有《莫斯卡林特一家》、《魔术师》、《原野王》 ,短篇《傻瓜佩尔金的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大喜之日》等。“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 ,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 ,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 197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辛格并不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 ,他的书却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他父亲是一个坚定地维护传统的拉比 ,曾为儿子青…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7.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作家档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 ̄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0)、《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重要的有《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1957)等。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9.
吉姆佩尔和丙崽是世界文学向廊中两个经典的傻瓜形象,一个是犹太作家辛格的杰作,具有犹太特色的傻瓜;一个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的杰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傻瓜。在历史上,犹太民族和华夏民族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遭受沉重苦难而又坚忍不拔的民族,都有过辉煌灿烂的卉代文明,也有过难以启齿的为异族奴役的屈辱。  相似文献   

20.
董妍 《文教资料》2014,(8):23-24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也是坚持用意第绪语创作的小说家。辛格因为“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植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辛格不仅成功创作出以《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为代表的诸多长篇小说,而且在短篇小说领域颇有造诣,大多数作品都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邻居》是辛格诸多短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位孤苦伶仃的犹太老人身处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社会环境,体会到人情淡漠.道德沦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辛格借表面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向世人提出一个冷酷现实却发人深省的问题——人性都去哪儿了?本文旨在揭示辛格在《邻居》中借助黑色幽默所传达出的仁爱精神:一方面是为犹太民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寻求尊严和平等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借助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凄惨人生的描写呼唤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