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善于捕捉人的心理变化向人们展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状况。《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方面剖析小说人物的作用,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描绘了美国南方在内战后被资本主义势力击败的衰落史,以及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各种人物与命运抗争,最终却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堕落与死亡的悲惨结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笔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进而深入阐释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出发分析小说《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出伊莎贝尔的人格心理随着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一开始伊莎贝尔的人格受"本我"支配,在这一阶段,伊莎贝尔遵循"快乐原则",先后被不同的"力比多"能量驱使而逐渐走向悲剧。之后伊莎贝尔的人格发展为由"自我"掌控,遵循"现实原则",开始认清并接受现实。在小说最后,伊莎贝尔的人格蜕变为由"超我"主导,遵循"道德原则",从而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亨利·詹姆斯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洞悉詹姆斯笔下的女主人公更能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7.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小说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殖民地白人女性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了殖民地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理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白人女性,如何在殖民环境下形成了残缺"本我"的变异、病态"超我"的彷徨和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图式主要包括三种心理因素:本我,自我,超我。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小说《日用家当》的人物带有这三种心理人格的标记。作品中的母女三人分别表征着图式中的以本能冲动为行为准则的本我,理性地控制着人类的自我,拥有一切完美品质的超我。  相似文献   

10.
本我·自我·超我 --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秀拉、奈尔和夏娃.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小说<秀拉>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她们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扭曲.  相似文献   

11.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是代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中《杜子春》中的人物"杜子春"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其行为形象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也将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成分,通过分析人物的人格构成也可以来解读人物行为活动以及心理变化。本文将利用该理论,通过对《杜子春》小说具体文本的分析,来探析"杜子春"复杂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形象。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剖析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人物心理人格的状态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与命运。在欲望四处游荡的社会里,本我狂放、自我折磨与劝说、超我缺席与缄默,这是格非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主要人物心理人格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从《蝇王》的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着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两个版本中人性恶是如何形成的。虽然两个版本中象征着自我的人物不同,但是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最终都得出了人性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刻画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文中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分析康妮,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并深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其人格结构说分析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布朗在其森林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本文旨在探讨布朗人格结构中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不断斗争,最终本我战胜超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从而表达了对清教思想压迫下的布朗式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享誉世界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过程,其精巧度和深刻度让读者震撼。本文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不同心理阶段所体现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他在这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挣扎矛盾,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