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视剧《乔家大院》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晋商不畏险苦、足迹遍南北的成功商旅之路,他们最终造就山西票号"汇通天下"的繁盛局面。其实在古代,著名的商人不只有晋商,还有徽商,正所谓"南有徽商,北有晋商"、"无徽不成镇,无晋不成街",晋商和徽商在城镇工商业最繁荣的明清时期平分  相似文献   

2.
徽商是一支儒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非常深远的影响。徽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地展现出"儒商"风度与独特的观念文化。因为徽商"贾而好儒",从而立于那个时期经商业贾的最高层次与境界,创造和拥有了高超的经营艺术。结合对徽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经营艺术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徽商经营文化的特色:"儒术"与"贾事"的会通。  相似文献   

3.
支梓桐 《华夏星火》2016,(1):101-102
晋商发迹于宋代,明朝时与徽商南北并峙,至清朝晋商便独占鳌头,明清两代辉煌500年.晋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义制利"的原则和接近现代股权激励意义的"身股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支梓桐 《华夏星火》2016,(6):101-102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朝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一支商帮,徽商们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多人.  相似文献   

5.
陶昱 《科教文汇》2008,(8):45-45,93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找寻我国企业缺失的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入手,结合历史上晋商、徽商、以及马格里布商人的诚信经营理念带来的启示,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论述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分析基础上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提出举措,给与企业诚实守信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入手,结合历史上晋商、徽商、以及马格里布商人的诚信经营理念带来的启示,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论述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分析基础上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提出举措,给与企业诚实守信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9.
卿勇  邓希 《大众科技》2022,(3):177-179,135
徽商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为现代经济生活留下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徽商文化的特色出发,进一步探索与分析了徽商文化在新时代经济行为中的运用与影响,从而提出徽商文化对新时代经济的启示作用,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晋商的启示     
Danny 《世界发明》2011,(9):92-92
每次漫步在晋商留下的深宅大院中,都不禁感慨唏嘘。一个在它的时代打上深深烙印的大商帮已然悄悄退隐到历史深处,默默无语,望着今天的人们天马行空恣意妄为。固然,晋商作为一个群体。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对于中国商业文明的影响却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11.
朱敏 《科教文汇》2014,(33):227-228
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社会秩序复杂多变,徽州茶商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也开始从传统经营模式向近代经营模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上海的徽州茶商在民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急剧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旭 《科教文汇》2011,(19):90-90,93
地域文化对徽派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徽派建筑的基本雏形,徽商崛起带来的第二次文化变迁从意识形态和经济资本上对徽派建筑走向定型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南海北部带鱼渔场集中在琼州海峡、珠江三角洲以及粤东的惠州府、潮州府沿海,粤西带鱼尚不是主要捕捞鱼类。清中叶以后,北部湾带鱼渔场退至海南岛西北部的昌化至临高一带;粤西的阳江、吴川等县带鱼逐渐成为捕捞鱼类,清末在台山的上下川岛一带形成渔场;粤东的带鱼渔场清代变化不大。粤西和北部湾的带鱼种群之间,资源量的此消彼长以及互相渗透,体现了南海带鱼种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丽丽 《科教文汇》2011,(20):196-197
“堆金”意为合众之力集资.见于记载极少.而世之义举往往藉其法以行。堆金在徽商宗族事务和两浙民间慈善事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泽潞地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中华农耕文明、蚕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栽桑养蚕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作为皇家贡绸的“潞绸”,是支撑晋商发展的重要贸易品。文章将从技术演进路线作为出发点,探讨明清时期泽潞地区科学文化、社会与丝织技术的内在必然联系,力图廓清明清潞绸技术与泽潞地区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兰州鼓子是兰州地区特有的曲艺品种,历史上少有文字记载,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关于它的起源一直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有唐代说、宋元说、明清说等。本文梳理了四个主要时期出现的兰州鼓子的文献资料,认为兰州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各地传入的说唱艺术融入本地音乐、方言等,不断吸收南北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到宋代结合当时流行的说唱诸宫调定型,明清时又吸收了民歌小调和北京八角鼓的因素,近代发展到了高峰,后逐步衰落。  相似文献   

17.
罗芸 《科教文汇》2012,(10):69-70
著名诗人商景兰,是闪耀在明末清初女性文学群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为女性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锦囊集》。而明末清初这样一个时代变换的时期,无疑为其创作提供了一个外部契机。妇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使商景兰创作成为可能;家族文化底蕴与声望,为其创作自由与传播提供了沃土;巡游结社蔚然成风,使商景兰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更加闪烁。  相似文献   

18.
徽文化作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链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以徽州三雕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实现其现代化实践,这是社会各界都亟待破解的难题.文章依据对徽州三雕的田野与市场调查,采用回归与因子分析法归纳出四个关键因子,并利用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试图对关乎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要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重构与修复文化生态链中业已断裂的要素,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寻找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崔侠 《科教文汇》2020,(1):151-152
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词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商周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诗词,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楹联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广义的楹联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因为诗经中有很多对仗的语句,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狭义的楹联从五代后蜀主孟昶开始就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到了明清时期,对对联的风俗非常盛行,对对联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说,诗词和楹联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因此,小学阶段朗诵诗词楹联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古代画师用精湛而细丽的笔法在六郎庙、稷益庙壁画中描绘了三幅“耕牛图”,无论是双牛牵引的耦耕方式,还是单人操作的上曲辕犁,都详尽而具象地勾勒出明代农业耕犁工具的工艺结构型制和地域特征,其中包含着农耕犁具的物理力学特征。山西犁的区域多样性构成山西犁文化和耕犁的科学性,曲辕犁较直辕犁有六大革命性变化,既改善了犁的操作性和力学,也加强了工作效能。最为隐形的变化就是将犁的力学原理进行了变革。曲辕犁的最终形成是在宋代,在以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犁耕农具是中国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稷益庙壁画轻便型三角犁是黄土高原多山丘陵地区的主要开垦农具。六郎庙壁画犁属于适合平原地区大面积耕种的重型框型犁。综观明代山西这两殿壁画,山西犁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科技内涵,是中华犁文化科技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历史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