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2.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3.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4.
范军 《现代出版》2002,(2):59-61,64
一作为文学家的巴金尽人皆知,其实,巴金还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巴金自己就曾说过:“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自以为两方面的甘苦都懂得一点。”犤1犦他作为编辑家的活动、思想和贡献,近几年开始受到编辑学界的关注。此处不打算就巴金的编辑实践与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从图书广告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二翻检《巴金全集》(18)“集外编”(上),我们发现巴金从上个世界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发表了不少图书广告文章,共计26篇。犤2犦其中,1929年6篇;193…  相似文献   

5.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6.
王巧凤 《出版参考》2005,(11):46-47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从而催生了文学精神从‘审美'到‘泛审美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问:王老,您好。我们知道您和巴金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友谊,现在,巴金先生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您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心情吗? 答:好的。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1997年9月为《巴金书简》所写的《小序》中曾经讲过:“尽管我老弱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  相似文献   

8.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9.
苏娟 《编辑之友》2006,(1):34-3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以近千万字的 26卷鸿篇巨制<巴金全集>和 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以及晚年震撼文化界的力作<随想录>,为我们构筑了一座彪炳史册的世纪文学丰碑.然而,巴金先生最早参加的文化活动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编辑出版工作.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曾评价说:"巴金以文名太高,掩盖了他在出版方面的贡献,其实后者对新文学的贡献远比前者重大."巴金为祖国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编辑出版史上一面辉煌耀眼的旗帜.巴金在其一生漫长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凝聚显现的编辑精神--爱、平等、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为耕耘奋战在编辑出版领域的当代编辑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令我们感佩、深思并值得永远学习、继承.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翻译家,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谈他。郭沫若写传记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他自己通过传记想写一个自我的历史,所以我们说"自我"好像就是郭沫若思考的主线。由于他具有现代性的传记,郭沫若大概是第一个创造现代性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作家应该有一种唯物的、实事求是的立场 闫文盛(以下简称"闫"):赵老师您好,<寻找巴金的黛莉>一口气读完了,许多感觉一拥而至.按照雷达先生的说法,此书属于那种"一粒沙可见大干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沧桑、大境界、大悲悯.现在我首先要谈的是,您在这本书中正视了早期巴金的生活和创作,提到了那些客观存在的、不容人回避的思想成分对于他本人以及众多的巴金读者所产生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所结识的前辈作家渐次凋零。尽管文学之树常青,然目击文学前贤们的灵山之归,仍不免有点感伤,总爱写点儿缅怀文字聊作纪念。我喜爱恭称他们为“先生”,惟周而复我要谓其为“同志”。二十年来,我们的交谈或通信,他一直叫我“同志”,倒不全因此,因他确实是我们的“同志”。  相似文献   

13.
谁是我们的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为《中国新闻出版报》"晓群书人"专栏写稿,认真研究了10位出版大家,他们是张元济、王云五、邹韬奋、胡愈之、叶圣陶、张中行、周振甫、陈翰伯、巴金和陈原。本来还想再写几位,但此类文章实在不好写,也因为自己近期工作太忙、太累,就此搁笔。前些天上海书店出版社希望将文章结集出版,取名曰《前辈——出版十家》,收入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一生的文学成就极高,人们在研究中将大部分视线集中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上,却忽略了他在编辑出版方面的重要贡献。正如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所说:“巴金以文名太高,掩盖了他在出版方面的贡献,其实后者对新文学的贡献远比前者重大。”巴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编辑工作紧紧相连,为我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出版史上一面辉煌耀眼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16.
“……倘使叶圣老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这是巴金老在1981年7月25日《致<十月>》的“随想录”中写下的话。当年,尚未成为作家的巴金在法国写了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吕相征 《编辑学报》2009,21(3):282-282
总也不能忘怀一本书--<平凡的世界>,曾东拼西凑写过一篇读后感,游苏宁总编辑看后对我说:"可能你有许多感受,但语言和文字都是别人的,不生动、不感人."当时体会不深.最近拜读了他的2篇读后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完美结合的典范><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影响力>读后感>,收获颇多,很受触动,也促使我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尽力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战胜自己的惰性,逼着自己奋发努力,刻苦成才.有位艺术大师谈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我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智慧,也不是什么天才,唯一的诀窍无非是一个‘逼’字,小时候是母亲逼,后来是自己逼.”一个“逼”字道出了治学真谛.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白天开会,接待客人,要占去他很多时间,怎么办?他说:“要想完成自己的计划,必须给自己有个大致的定额,白天失去的时间,晚上一定补回来.”这也是在逼自己.由此可见,善于自逼,是成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自逼精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期刊、图书还是报纸的编辑,审阅大量的来稿恐怕是最事务性的工作了. 有时候面对堆砌如山的稿件,尤其是自然来稿,想要从中选出精品,发现亮点,还真是不容易的事.有经验的编辑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天成"的佳作少,粗枝大叶、平庸枯燥的"草木"多.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草木"都没有价值,都应当置之不理呢?这里,笔者想就自己编辑工作中的体会,谈一点编辑对稿件的审稿意识与加工艺术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