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情趣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的内容,时时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如何挖掘语文知识的生活内涵,如何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等,  相似文献   

2.
彭田 《云南教育》2005,(11):12-13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要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就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眼下的语文课上得太杂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看上去是说语文课无所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教学题材十分鲜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形的课堂里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这无异于让巧妇去为无米之炊。况且,还有高考的大旗依然飘荡在语文老师眼前,如果过分地强调挖掘语文课的生活外延,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将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4.
卢峰  罗曙光 《学苑教育》2012,(18):32-33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是一条学习语文的捷径。它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自由地遨游语文世界,把握语文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有所思,惰有所感,而后撰写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世界。课文只有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的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谢模祥在他的《大语文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加强语文与各门功课的合作,使他们互相融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如果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停留在课本上,就会造成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有生活才有正确 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时,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8.
语文老师的尴尬——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眼下的语文课上得太杂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看上去是说语文课无所不包,内  相似文献   

9.
李娟 《课外阅读》2011,(8):267-26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大课堂,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的现状: 我觉得,想让语文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语文素养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多读书是不二法门,因为它是学好语文的根。但现状又是如何呢——很多学生现在已没有阅读纸质书目的兴趣了。他们或对于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的兴趣很淡,或认为没有时间去读。时下,能把一篇文章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读下来者寥寥无几,做阅读题不把文章读完就盲目答题,作文网络词汇泛滥、错别字成堆,等等。之所以出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这种尴尬现象,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吧!  相似文献   

11.
语文之于生活,犹如爱情之于婚姻,是人们难以说清道明,却又回避不了的话题。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活力。于是,人们开始重读美国教育家华特的那句经典: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要想取得高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如同埋藏在学生心中的烟花,教师就是点燃者。如果教师能将烟花点燃,学生的思维就会腾空而起,异彩纷呈,语文课堂也就亮了起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刘银玲 《考试周刊》2011,(86):38-39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就是为适应生活而服务的,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的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的天地异常广阔,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的电视,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者不能忽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重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轻松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相似文献   

16.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开放式课堂教学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导向,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等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兴趣和爱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去关注它,去思索与之有关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有热情、迷恋和着魔般的执著,学生才会把语文课堂视为自己的乐园,才会真正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新课改中的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方显得有生气,有灵气,有活气。冲破"教室的四壁",引入生活的活水,多想办法,多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就会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与学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展语文的学习内容,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育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学生对于难懂难理解的东西常常会失去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就必须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外延永远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名言。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像生活一样广阔,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就拿近两年江苏语文高考卷为例,2010年的江苏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