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曰辰 《文教资料》2013,(32):35-36
妙玉是小说《红楼梦》中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总是标榜自己是槛外人,然而她的做法与槛外人的形象并不符合。本文首先揭示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的假槛外人形象,继而进一步分析妙玉假槛外人形成的原因:心中有欲却深陷佛门。最后阐述其“欲洁何曾洁”的痛苦根源是她崇尚道家的思想,却身在佛门必须无欲则刚。本文旨在揭示妙玉悲剧的思想根源在于佛教和道家截然对立的境界,造成的内在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2.
作为曹雪芹笔下人物里比较复杂与具有悲剧性的人物之一,妙玉作为"槛外人",才情高雅,孤傲怪癖。虽然处于豆蔻年华的美好时节,却不得已身处佛门,然而凡心未泯,在细节处展示着眷恋人世间的红尘与美好。本文结合书中具体实际情节,详细的分析与探索了妙玉的心理,展现了其作为大观园的寄居者,而又不同于其他寄居者性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妙玉在《红楼梦》中是个很有特色很吸引人的形象。描写她的文字情采飞动,韵味深长。叙述妙玉的文字最早是在17回,通过林之孝家的口道出妙玉这位佛门弟子不是大彻大悟,看破红尘,而是由于孤傲高洁,世所难容,被迫出家。聪明的妙玉,用她那少女的“孤僻”和所谓的禅门清规,阻挡着贾府衣冠禽兽的觊觎,同时又掩映着她对宝玉的深深爱恋之情。妙玉自称“槛外人”,平时庵门深闭,几乎是息交绝游地守着青灯古佛。表面看来,这确是槛外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若就其言行举止细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她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广的生活情趣。第41回写妙玉请钦、黛、宝玉到她耳房内吃“梯己茶”,其中“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句话不应轻轻放过,“仍将前番”值得品味。禅门她只好把火一样的热情埋藏在心灵深处,但她又无法克制住这种热情的迸发。使她探索人生、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更强烈了。作为一个身在佛门的年轻女尼,那样地动情,是封建礼法和佛门戒律所不允许的。她只能把紧紧缠在身上的袈娑撕破一条小裂缝,曲曲弯弯地从裂缝中露出她那颗真心,这就造成了她对宝玉的特殊感情。妙玉明知摘取的将是一颗苦果,可她竟敢不安本份,不守清规,在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6.
妙玉作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却用墨较少,导致世人总不喜妙玉的孤傲高洁,批评她忘却出家人的身份,流露出小女儿情态和不一样的少女情怀。实际上,作者在物理空间中通过对三次品茶活动的品茶动因、处所及器具等方面的描述,真正要表现的是一个身在佛门的闺阁少女——妙玉形象。她的出家行为是被迫的,出家方式也只是带发修行。她既独特独立,又是作者特意为黛玉设计的显性重像和替身,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7.
妙玉是<红楼梦>中着墨较少的一个人物,历来对她的评价也颇为简单封建宗教迷信下的牺牲品,无聊做作的贵族小姐和不洁不空的豪门女尼,然而,这些评价都不足以论证她的品性与人格.在妙玉的生命深处,始终潜藏着一种名为"异端"的元素,她凄寒炯异的一生正是其异端精神与异端人格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金锁记》之曹七巧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成了一个丧失人性的"疯子"母亲,最终走向毁灭.她是畸形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是一个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的人性恶的典型.她的悲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批判了冷酷的封建社会对正常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9.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的女尼,也是唯一和贾府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物。她拥有尼姑和隐士的双重身份。作为尼姑,她却心中有情,不但渴望友情,而且向往爱情,人欲和情欲让她无心安坐禅床。她虽有隐士的气质和情结,却因无法摆脱对贾府的依赖而心系功利。佛规和情感的相悖,使她始终艰难地徘徊在佛门和尘世之间,终难逃脱悲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出处的基础上,解读孙悟空形象“佛性、人性与猴性”的统一,即从横空出世的石猴看其猴性,从冠人名为人徒观其人性,从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成“斗战佛”见其佛性。  相似文献   

11.
刘淑,是明季江西著名的女子,深知民族大义且文武双全。在其父遇难之后逐渐接触佛教,最终成为一名佛教徒。以往的研究仅停留在刘淑作品的文学性上,而对其生命中颇为重要的宗教色彩不够重视。故文章从清代居士学者彭绍升所作的《善女人传》及刘淑诗文入手,揭示刘淑与佛教的关系,并探讨刘淑最终皈依佛教的深层因缘。  相似文献   

12.
“真如”是佛学的核心范畴 ,它是佛家的一个理论预设。它不可正面描述 ,只可采用负的方法 ,须在辩证中把握。“真如”作为本体 ,一方面保持其本性永恒不变 ,一方面又随顺万物展示自身。认识“真如”,须采用“无念”的方法去体认 ,成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本属外来文化,自两汉交际传入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时至唐朝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佛学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唐代大多数的帝王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持利用的态度,而武则天的崇佛则最为明显。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不仅大力发扬佛教,还将佛教与自身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理性依据。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就是在武则天的一手扶持之下,建立起了华严宗这一重要宗派。  相似文献   

14.
在佛道精神的浇灌下,茶从一种自在灌木变成了文化植物,饮茶也自然成了佛道文化。道教重于炼形,佛教主于修神,这就导致了茶与道教形似,茶与佛教神合。随着佛教东传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东传。  相似文献   

15.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隋代三祖僧璨首开禅门禅茶风气到唐代从谂接受舒州投子大师启迪而创立“赵州茶”这一修心之术,从宋代圆悟克勤受皖山禅教而成为世所公认的茶道祖师到茶道精神特征渊源于宋代皖山白云守端禅师门人的创造,无一不足以证明皖山禅对中华茶道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影响,皖山是中华茶道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是儒释道三教内质性因素交织杂糅的综合化身,拟以“三教合一”称之。她的儒教徒特质体现在其忠孝信仰,受儒教教化而体现出的仁、礼等习惯性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以及通过省身洁己以践圣贤之道;她的佛性体现在其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的佛家语调,以及对彻底解脱的通透阐释;她的道教渊源体现在其为天上绛珠仙子谪凡还泪的身世传奇,以及自由适性、清静崇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