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宏岐 《初中生》2012,(14):32-35
正"情者文之经"。"情"是文章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思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然而,作者在追求文章"以情动人"时,一定要做到有情而抒,情真意切,切不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2.
抓住诗歌的特点,把握形象,领会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解答的关键。"诗言志",诗人作诗总有其要抒发的感情,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是纯客观地对待对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总有一定的感情和态度。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抒情。人的感情是主观的,抽象的,直接抒发易失之空泛直露,读者只有依附于一定的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才会感到诗意浓郁,令人回味。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离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所谓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各种情感。它主要是以情感人,它有助于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抒情,是在对人或事物、景物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因此间接抒情包括即事抒情、即人抒情和即景抒情三种。抒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紧张的、强烈的,把感情直接倾诉出来,风格较为外露明快;一种是轻淡的、和缓的,把感情深藏在心底,风格比较内向含蓄。抒情类文章的内容和对象:可…  相似文献   

4.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方法,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本期"抒情文本"的5篇作文,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浓浓的抒情氛围。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感情,"下雨天,真好!""大海,我的朋友!"一看到这样的文题,你是不是马上就想感叹、抒怀一番啊?这种文题本身就是一个直接抒情的最好载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中有了愁绪,满眼皆愁情,这是寓情于景的妙用。除此外,间接抒情还有寓情于事的,就是在叙事、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浓浓感情,这在后三篇选文中可以看得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要满怀真情实感作文,即便不擅长描写、议论,你的浓浓感情也会醉倒阅卷老师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各种情感.它主要是以情感人,它有助于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抒情,是在对人或事物、景物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因此间接抒情包括即事抒情、即人抒情和即景抒情三种.……  相似文献   

6.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成功的作文,总是离不开写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作文中恰当的抒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思,有效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列举较为常见的几种。一、直接抒情,表达情怀直接抒情,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章中直接倾吐心中的感情。这是一种情动于心而发于外的直观的感情抒发。直抒胸臆,虽直接,却不能突兀,抒情前要有铺垫,在充分蓄势之后让情感顺势而发。如鲁迅的《风筝》,开篇回忆故乡风筝时节,随后抒发感情:"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  相似文献   

7.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涛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进,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学会抒情     
王淦生 《同学少年》2013,(10):12-13
抒情是作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感去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综观同学们的作文,有的游离于主题之外,有的脱离了内容本身,有的空洞无物,有的无感而发……这样的抒情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指以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  相似文献   

9.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景物、人物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它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手法。作者由于受到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的激发,于是打开心扉,直接诉说自己的感受。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在回忆  相似文献   

10.
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直接抒情,一般是用在人物情感的高潮或者事件激动人心的时刻,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动人心魄.间接抒情,就是结合叙述、描写或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学会抒情",下面就走进今天的聊天儿室,来了解一篇文章如何抒情.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文章中的抒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起到增强感染力、激起读者共鸣的作用。感情充沛的文章,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富于教育意义。作者的满怀激情来自对丰富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现实生活同自身的真情实感碰撞出的绚丽火花。特别是记叙中的抒情,更是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深刻认识或强烈感情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写诗作文,无非是要说服人或感动人。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一份真挚而自然的感情是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的。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来抒发。而中学生作文中抒情方面的问题较多,那么在作文中,抒情又有怎样的要求呢?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情贵“真”情是文章的根本,“只有当作者先笑的时候,才能换来读者的笑容。”一份靠头脑捏造的“情”,自己无法消受,何能感动别人?如果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能震撼人心。诸葛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正>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最忌内容空泛、抒情矫揉造作。一篇情感真挚、文质兼美的文章常常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抒情技巧,让文章情感流畅自然、真实感人。【课文笔法】一、环境描写衬真情细腻传神的环境描写,不仅能够增添文采、渲染气氛,而且能够自然恰当地抒情,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方式的种类并明确它们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熟练掌握记叙文中的抒情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知识储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记叙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等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使形象更加突出,以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的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把感情融合在人、事、景、物之中,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6.
《九歌》是一组带有民歌风味的抒情诗篇,是屈原对现实痛苦思考的结晶。作为一组抒情诗,它究竟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如何抒发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总之,它的抒情艺术如何?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抒情建构主体在建构表现心灵之情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组构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和动作,形成了一定的抒情环节.使抒情话语肩负起极富创造性和蕴蓄性的话语系统。抒情要将感情具象化,借助意象来抒发;抒情要将感情音乐化,通过音律来抒发;抒情要将感情舞蹈化,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抒发。  相似文献   

18.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文章通过对一座海滨小城美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并从中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景物、人物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似文献   

20.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姿,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景物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