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散文繁荣期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散伴随着“五四”新学运动开始有了变化,从书写方式到表达内容,从此散就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学史上。现代散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有过几次繁荣时期,即“五四”新学发展初期,60年代初期,新时期及90年代。回眸一个世纪现代散发展之路,从社会学分析角度对其繁荣现象进行思考、评述,对新世纪中国学的发展,特别是散的发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是当代坛最具艺术才华与特点的散家。他的散创作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其散表现出题材外拓,手法创新,风格独异的创变过程。他的散可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世相类、风情类、思类和化类散,显示了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选材能力。他的散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为人讲真,塑造出了一个大写的智形象,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成功地运用了感应式思维,使散作品更富有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5.
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张中行散,吸引了众多的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坛风景线。张中行散“闲话体”的叙述特色体现在行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即行运笔的随意性和语言的平实自然。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散是凭借厚重的历史化蕴涵和对人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人学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坛出现了一种学人参与的“新现象”-随笔,大有与叙事、抒情的散并驾比肩的趋势,本分析了这种思想性随笔繁荣的原因,以及这种随笔思想性的具体内容和对散创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其价值在于它既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创作的内涵。同时又在证实着同一时态背景下内地散即主流散的存在。作为创作主体,贾平凹为标志的西部散作家有许多共同创作特征,严肃真诚地创作、展示地域风情世相与民族历史化、关注人生和探讨生命、普遍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厚大气。这些恰是构成西部散独特格调与美质的基础,同时作为创作操守与把握生活的艺术精神,也对新时期散创作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善识文眼,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意境、神韵和主旨;只有理清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而对散文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同样重要,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握散文结构艺术的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散文教学中,还应善于分析散文的伏笔与照应、衔接与过渡等方面,使散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界出现的“精神散”,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不管是作家队伍的成因,还是它本身的成因以及趋势走向都会必然对中国散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的多元格局,意味着中国思想界在现代环境下精神的独立品格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理解上的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散成熟期的到来已不再是遥遥无期的守望。  相似文献   

11.
散文批评隐含着散文美学观念的变化。纵观内蒙古新时期散文批评,其美学观念的转变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散文批评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来分析和评价作品,强调散文的真实性与民族性。从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内蒙古散文批评在坚持散文真实性、民族性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批评方法与观察角度,开始对散文审美特性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涉及到散文写作的形式结构、语言文字、心理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散文队伍空前壮大,散文创作数量激增,但在散文繁荣的表相下,却暴露出人文精神的没落,超越情怀的丧失,导致消费化、快餐化、格式化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散文的创作和研究即呈现出繁荣和活跃的状态,然而对散文文体的基本概念的确定仍是模糊的,没有普遍认可的理论框架,甚至没有明确的文体边界。散文文体边界的模糊是由来已久,并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原因,本文从文体形式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探讨其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易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2-104
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出现与文化转型期的到来密切相关。理性散文与通俗散文并存,形成了雅俗合流的创作格局,共同促成了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与苍白。  相似文献   

15.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的理论活动,总体上是适应着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需求机制的更新和调整而展开的;在一部分学院派写作者供着“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文学市场品牌,构筑起精神自疗的虚拟世界的同时,大量活跃在一般社会文化圈层中的文学写作者,也托庇于各各兼具市场品牌和文学旗帜双重功能的新散文概念而蜂拥到了散文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散文非虎构的体裁属性遭到了正反两面的瓦解,这使得从1990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凸显出来的阵势浩大的散文家群像,以及被公认为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佳作范本的少数作品,最终成为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在启蒙和反启蒙的力量兴替序列中跃入新阶段的隐喻形式。  相似文献   

17.
自90年代至今,中国散文书写呈现多形态,包括文化散文、乡土散文、新锐散文、非主流散文等。散文书写具有从向内的散文转为向外的趋势;"谈话风"格调的淡化与丧失;内容庞杂无序的特点。多形态之下存在着深刻的文体困顿,表现为:散文本体的被遮蔽;主体性的弥散和漂移;文学性的被解构。  相似文献   

18.
"文气"说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中枢性的、整体性的概念.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文本构成、作家的人格修养、艺术功力和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气"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曹丕、刘勰、韩愈、苏辙、刘大櫆等古代文论家的一系列论述,逐渐完善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以"气"论文,体现了古代文论整体性、普遍性、易感性观念.正是由于作家们注意到了作品中"文气"的贯注,从而使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议论散文具有了生命机制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美国散文诗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理论话语以及散文诗的创作和阅读接受方式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叙事性的介入和散文诗人的成功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主情”的美学特质。作者以美国诗人拉塞尔·埃德森散文诗作品为例,解读在人物塑造、话语模式、叙事情节和结构方面体现出的独特叙事性,并探讨这种实验探索性的散文诗创作如何使当代美国散文诗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