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实际的情况看,民俗文化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表现,构成了鲁迅写作极为丰富并且极有意味的写作内容,但是由于受既有落后民俗理念的影响,加之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往往以精神或心理等无形形态存在的缘故,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这一本来很有价值的话题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写作的本位立场,在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中审视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主体措置及其对后来作家写作的影响,也便成了重新梳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可能也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牺牲”意识是鲁迅写作中一个贯穿性的主题意念.其由鲁迅生命早期所经历的民俗经验而来,后又为他独特的生命遭遇所生发,为他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所深化和丰富,交织了他于启蒙者和启蒙对象生存现状的复杂思考.于诸般不同的意绪所矛盾交织的张力建构之中,读者不仅可见现实对于鲁迅个体精神形成所施与的重要影响,而且也清晰显见长期的精神奴役之下中国民众的生存世相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图像,体会到鲁迅精神的丰富与深刻并及文学表现过程之中其作为一位优秀写作者对于现实民俗文化材料进行审美内化的成功和独到.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鲁迅的16个杂文集逐一概述其写作年代、具体篇数及各自特点。介绍了鲁迅先生利用各杂文集中的序跋来阐释集名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鲁迅生存的特定时代出发,根据鲁迅的性格特征、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精神气质,以及鲁迅强大的理性力量、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绝望的抗争,归纳了鲁迅反叛精神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鲁迅的这种反叛精神,又使其作品的思想性显得格外深邃复杂,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池莉承续着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本文从池莉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池莉的小说传承了鲁迅的平民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漫画化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吴应海 《阅读》2012,(11):18-2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写作不息,战斗不止,留给人们的一直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其实,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真正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一言一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细节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沦陷区最畅销的女作家之一,可与张爱玲齐名。苏青对现实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了解女性生存的艰难,其作品不仅描写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关注着女性的社会生存方面。苏青对自我,对女性群体,尤其是都市职业女性的困境有着极为深刻的自省意识,苏青一直寻找对自我的身份定位: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作为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国华 《江汉学术》2023,(3):111-120
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的“写到这里”“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和“我们知道”等四种元话语标记,试图建构鲁迅杂文写作的微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态,强调鲁迅作为作者的诙谐幽默、松弛之感、一以贯之的整体感、自我辩护及善于交际互动等素质,说明鲁迅并不总是采取高于读者的启蒙姿态,而时有与读者平等,甚至低于读者的姿态,鲁迅杂文的形式因此具有丰富的褶皱和多重形态。不过,此种利用元话语碎片进行的形式分析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更多的是浮现在杂文文本之上的作者形象,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鲁迅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多角度的阅读分析,得出鲁迅本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糟粕的否定,折射出鲁迅对"吃人"恶习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的解剖和反省的思想认识,更由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深思熟虑的艺术形象"狂人"的写作,揭示了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是现代中国颇为卓然自立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深受其独立人格精神的影响。这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考察:知人论世地评价同时代文艺界人物、主观能动的文艺实践观及文艺独立自由观等。同时,冯雪峰在文艺理论界的贡献,特别是在鲁迅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可从中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序跋文本大致分类。序跋文本显示鲁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缘由,完整表现了鲁迅思想的精华,准确传递了鲁迅作品的信息,体现了鲁迅与外国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奠基的生动见证。鲁迅序跋文本研究还很薄弱,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为了应对并解决前此出现的文艺新潮中的诸多问题而召开的。这场影响深远的延安文艺新潮,是在"皖南事变"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鲁迅"而启动,又以"鲁迅"的名义获得其合法性的。从表面看来,这股文艺新潮表现的是以丁玲为代表的"文抗"与以周扬为代表的"鲁艺"的宗派之争,但实际上,它的内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念与革命的意识形态之间根本性的冲突。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阻遏并逆转了这股以"五四"启蒙主义为旨归的文艺新潮,从而使其成为历史的一次回光返照而为后人所记忆。  相似文献   

17.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学习鲁迅杂文,应既理解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又掌握其思想的表达和战斗力发挥的方式方法,这才能全面认识既是思想家、革命家又是文学家的鲁迅。文章试从杂文的角度感悟鲁迅,既学习鲁迅的为文,更学习鲁迅的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