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3,(3):178-179
中国白的由来"中国白"是外国人对德化白瓷的尊称,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600多年前,德化白瓷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出发,穿越惊涛骇浪,漂洋过海,到了欧洲,被欧洲人视为"东方艺术之珍品"竞相高价购藏,并给德化白瓷以"世界白瓷之母"和"中国白瓷的代表"之美誉,从此,"中国白"品牌就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时至今日,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文博单  相似文献   

2.
郭志刚 《收藏》2011,(6):158-159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明清时代的德化白瓷,以其温润、雅致、精巧、细腻等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明代又是德化白瓷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个时代,制瓷能手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大师,采用"中国白"工艺创作出造型别致、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把整个德化窑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备受国内外瓷界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福建德化白瓷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是多数同时代窑口的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16世纪初被誉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曾大量输出欧洲,受到举世赞誉。明末德化窑已烧出青花瓷,上海博物馆所藏德化白釉铺首瓶带有“明朝天启四年岁次甲子  相似文献   

4.
大钟寺永乐钟声祈福同一个世界,中国白仁海传情礼赞同一个梦想。 北京市人民政府闻办公室,北京市文物局、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支持主办的北京奥运年宣传活动——德化辛默楼陶瓷研究所、中国白艺术宫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和谐钟声 祈福奥运 中国钟·中国白北京2008祈福奥运年大典”上,  相似文献   

5.
冯乃华 《收藏》2010,(6):158-158
八百多年前,德化白瓷就被欧洲王室、贵族视为东方艺术之珍品,称之为中国自: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白也曾因缺乏原创与工艺一味仿古而黯然失色.并一度陷入发展瓶颈。面对如此困境,有一个人扛起了中国白复兴的大旗.并提出”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意.创意的灵魂是创新”的理念.在这种责任的感召下.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杰作,给中国白赋予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黄静 《收藏》2014,(5):66-79
广东德化窑自宋元起生产白瓷,至明清时达到鼎盛。从宋元至明清,德化白瓷都是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尤其在明清时风靡欧洲。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德化白瓷相当丰富,大约逾千件(套),当中精品不少。德化窑白瓷器型丰富,主要有器皿和瓷塑两大类。其中器皿可分为炉、杯、壶、文具、灯具、罐、瓶、餐具(盘碗勺等)、鸟食罐、花盆等。瓷塑包括人物和动物塑像、山石摆件等。  相似文献   

7.
傅子夜 《收藏》2006,(6):138-139
德化窑从宋代以烧青白瓷开始,经元代创造出气韵独特的乳白釉,到明代用还原焰烧出胎骨洁白细腻、釉质如脂如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白釉瓷器,之后,不仅在国内独领白瓷风骚,在国外也享有“中国白”和“瓷坛明珠”的盛名,在拍卖场上一直热度不减,与定(邢)窑、景德镇窑三分白瓷天下。由于德化白瓷白度高,釉色温润,素雅高贵,加上历代能工巧匠精于印花、划刻、堆贴和镂雕等各种装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因此,在拍卖会上德化白瓷上价、抢手。德化白瓷主要品种有瓷雕人物、仿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颇得殷实人家或文人雅士青睐。各种器物里,鸡腿瓶、花觚、出戟尊等成交价都较高,一般在3万~6万元之间。如一件清代白瓷卧人笔架和一对清代白瓷狮钮方章曾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被拍到1.32万元和1.98万元;独具德化窑创意的明代螭龙纹茶壶、明末荷叶螃蟹吸杯也曾分别被拍至7.7万元和3.63万元。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4,(19):168-169
德化窑白瓷八仙过海摆件八仙为始于元末的题材,在民间极受欢迎。本件藏品以高超的瓷塑像技艺,将捏塑、雕刻、贴塑、提花、拉筋等诸多技法熔于一炉,将八仙过海这一大众题材表现在德化白瓷之上。德化瓷工艺往往以模压为主,较少见到完全手工塑形雕刻的,明早期德化瓷因瓷质洁白,略泛黄有骨质感,被称作“象牙白”,为历代白瓷之酋,故本件藏品十分难得,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永生  冯思宇 《收藏》2010,(3):169-169
“时隔50年,中国白瓷再次被人民大会堂选为党和国家政务活动用瓷,这不仅是陈仁海大师的光荣,也是中国瓷都德化的荣耀。”这是德化县县长李辉跃2010年1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办的“中国瓷都德化建国60周年纪念杯、《和谐世界》元首杯”交接仪式上的由衷感慨。  相似文献   

10.
冯乃华 《收藏》2008,(3):196-199
本栏目上期刊发了“传世收藏——陈仁海中国白艺术展”在京首次公开展览,引发各界轰动的信息,而长篇通讯《陈仁海:用中国白奏响时代和谐主旋律》又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电或来信询问,陈仁海的“中国白”为何至尊至贵?他的成功之谜是什么?为此,本刊特邀对陈仁海有多年研究的《神州》杂志副社长兼副总编冯乃华先生撰写了《陈仁海: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传承创新》一文。文分为“思想力推动‘中国白’技艺创新”“思想力推动‘中国白’创意创新”“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价值创新”三大部分。本栏目将分3期按上、中、下3篇连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瓷业始于唐,烧造青瓷;宋元时瓷业兴盛,以烧制青白瓷为主;明代创烧成功的象牙白瓷,如脂似玉,号称"中国白",瓷器神仙人物造像,更是享有"东方艺术明珠"的声誉;清代时大量生产青花瓷,将窑业推向全盛。德化青花瓷,以往  相似文献   

12.
李维群 《收藏》2008,(8):181-181
近日,记者到福建德化采访,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与资料:截至2007年底,陈仁海大师创作的316件中国白、中国红瓷雕作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版权。福建省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辛默楼陶瓷研究所被福建省专利局确定为专利试点企业,被福建省版权局确定为版权保护重点企业。  相似文献   

13.
明代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商人和传教士络绎东进,一时欧洲上层社会中出现了使用中国物品、仿制中国式样的时尚。当时的欧洲社会,以中国瓷作为装饰品和日用品的风气极盛,其时风行欧洲的中国瓷器除了景德镇产品外,德化瓷也以其洁白的瓷胎和釉色,适应西方用途的品种和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的观音瓷塑像而著称于欧洲。由于德化瓷器特有的洁白如玉的釉色,欧洲人称它为“中国白”  相似文献   

14.
一白 《收藏》2013,(1):186-187
作为三维空间的中国白瓷雕艺术,无论从材料、创意、造型、工艺、烧制与环境空间乃至其所耗时力、完成工序等,都比绘画的条件要求高得多。在世界著名的陶瓷产区中,福建德化窑自明代以来就以中国白瓷雕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赞誉,被尊为“瓷雕世界第一”“白色的金子”。欧洲各国皇室贵族、高官富贾、文人雅士、国家级博物馆及上流社会均以收藏德化中国白瓷雕为荣。其身价也是扶摇直上。  相似文献   

15.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11,(3):44-46
德化窑在明清两代达到制瓷业的顶峰,这一时期的白瓷,不用任何彩绘,以其古朴多变的造型和近似鬼斧神工的雕塑、刻划技艺去表现作品。自如凝脂、浑然一色的德化白瓷,看似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却有神清骨秀、超几脱俗的艺术魅力,德化窑的艺人们利用瓷土的洁白、釉色的莹润,采用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生产出了各种类型的白瓷壶。  相似文献   

16.
冯乃华 《收藏》2008,(4):192-197
中篇:思想力推动“中国白”创意创新 阵仁海说:“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意;创意的灵魂是创新。” 一位由党和人民培育起来的艺术大师,为抢救、保护德化“中国白”文化遗产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一件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1):188-188
仁海大师简介 仁海大师生于“中国白”的故乡——福建德化。他是世界艺术大师,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上海世博会5.6亿元镇馆之宝创作者,福建省评选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委专家,当代中国“新名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引领人,  相似文献   

18.
展讯     
《收藏》2017,(10)
正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2017年8月20日至9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素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驰名于世,亦有"象牙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陶瓷文化体系中享有独特的地位。热爱中国瓷器的法国人甚至专门为明代德化白瓷造了一个词——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誉之为"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历经千年历史变迁,时至今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8,(6):170-173
3月17日,中央电视台2套《财富故事会》播出了陈仁海“血炼白瓷”专题,系统介绍了当代中国瓷雕艺术大师陈仁海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杰出成就,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继本刊连续发表《破解“中国白”至尊至贵之谜》《陈仁海: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传承创新》等文章之后,今全文发表《血炼白瓷》解说词,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余光仁 《收藏》2009,(8):194-195
他荣登奥美艺术殿堂,成为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得主;他以卓越创新和娴熟的技艺,让“中国白”说话,成为众多藏家争相收藏的现代文物;他的“中国白”“中国红”陶瓷艺术品160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类艺术大赛金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破例永久收藏,成为迄今为止现代瓷雕作品唯一被中国“三大院”收藏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